下载此文档

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游牧民族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李福震、吴志坚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021100摘要:内蒙古高原的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游牧文化是千百年来草原生态环境得以较好保存下来、未遭到明显人为破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重要的世界民族文化遗产,本文就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传统游牧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今后发展方向作一简要分析,仅供同行参考。关键词:保护区 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一、 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传统游牧文化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南部,处于大兴安岭山地森林向呼伦贝尔草原的过渡带和草何草原向典型草原的过渡带,集森林、草原、湿地于一体,,地理坐标为N48°10'-48°57';E118°48,-119°45。保护区内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以鄂温克族、蒙占族(包括布利亚特蒙古族)、达斡尔族为主,人U4600人。内蒙古鄂温克族|'1治旗的辉河流域是鄂温克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清代将居住于布特哈地区(今嫩江流域)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统称为索伦部,1732年清廷将原本居住于布特哈地区的3000名索伦部官兵迁于呼伦贝尔驻防,其后裔既现在居住于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锡尼河镇是布利亚特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布利亚特部是蒙古的一个古老部落,其先民一直在贝加尔湖活动,17世纪后在贝加尔湖至额尔古纳河流域游牧,俄国十月革命后遭受迫害,1918年后部分布利亚特人陆续迁入呼伦贝尔地区,被安置于今锡尼河地区生活至今。保护区内有约100人的布利亚特蒙古族生活。上世纪90年代之前保护区内的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一直保持着传统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在一定区域内逐水草而居,不在一个地方进行长时间的放牧,使草场得到休养生息,根据自然规律和草场承载能力,控制牲畜头数,有效地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因为进行游牧生活,他们的居所为简单实用的蒙古包,既利于搬迁也客观上的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扎包时不对草地进行挖掘,直接将围栅扎在草地上,上面覆以毡布、皮毛等,里面摆放一些简单的生活器具,这样一旦搬迁后草地植被将很快得到恢殳。传统游牧生活基本不产生垃圾,燃料以晒干的牛羊粪便为主。处理生活垃圾时,先挖一土坑,将草皮放置一边,生活垃圾埋于坑内,搬迁时再将原有草皮覆盖其上。他们崇尚自然、珍爱生灵,十分注重保护树木、水源,极少进行源猎等少动,特别是不打鸟,也不捡鸟蛋。部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多信仰原始萨满教或喇嘛教,这也使他们保持着一种崇敬白然、关爱生灵的原始生态观。二、 游牧文化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千百年以来,,使草原在四季能够得到恢复和休息。正是这种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才使得举世回名的呼伦贝尔草原得以较好的保存。由于地质和气候方面的原因,中国北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夏。这里的草原地表腐殖质土层厚度仅为20-30cm,其下为沙土层。年降雨量仅为300亳米左右,无霜期为90天,春秋季多大风,大风天数60天。在这种地质、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土层裸露后,将会很快沙化。因此,这里不适宜进行农耕生产,而适宜进行畜牧业生产。例如科尔沁草原由于上世纪现代农

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游牧民族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54 KB
  • 时间2020-05-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