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类型及其对策探析.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学生诚信缺失心理类型及其对策剖析大学生诸多失信言行,已严重影响到了诚信品质培养及学****赏罚、资助、贷款、就业等教育资源公平享受,并导致了越来越多大学生诚信心理失衡。2008年1月至10月,“大学生诚信缺失与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组根据不同区域、省别、学校层次等标准,采用multistagesampling即多段抽样方法,在全国10所大学、近1万名本科生中开展了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大型调查。本调查共发放问卷9300份,收回有效问卷7426份,%。本文就大学生诚信缺失心理类型及主次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一、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人因受到外界人群行为影响而在自己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行为方式。从众心理是人类一种思维定式。思维上从众定式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属感与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与恐惧等心理。许多时候,在明知一件事情是违法或犯罪时候,一个人可能不会去做。但是,如果一群人中有人已经做了并且在当时只能看到得益而没有产生相应后果时候,从众定式就会使人们产生非理性思维,法不责众心理就会充斥于心。这在犯罪心理学上叫“越轨集群行为”。比较典型如聚众哄抢财物、集体盗墓、球迷闹事等。这种集体行为是在相对自发、无组织与不稳定情况下通过人们之间互动、模仿、感染而产生。大学生所处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评判标准重要外在因素。在社会环境中,各种积极、健康向上因素能催人奋发向上,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品德;而不良社会环境以及各种消极、腐朽因素则会促使人们悲观、消沉,走向背信弃义、甚至违法犯罪道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各个领域都在进行改革,而我们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却在某些方面未能跟上改革步伐与社会发展需要,使社会许多领域暂时出现了与法制建设相背离东西与盲区。比如,在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制假贩假活动猖獗;在政府机构,滥用职权、***严重;在教育领域,考试舞弊、学术***,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存在必然会引起大学生们关注。由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对善恶美丑判断还存在一定偏差,很多时候不能用理性头脑来剖析事物,对社会上流行诚信吃亏、不诚信得利观念产生了盲目从众心理,进而会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甚至出现了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行为规范。在本次调查中,有3987名大学生(%)选择了从众心理。这说明,从众心理是大学生不诚信言行发生最普遍心理。从众心理成为最普遍不诚信心理,反映出两个问题:第一,校园诚信风气、诚信传统不好,不诚信言行较为普遍、甚至泛滥。第二,不诚信言行没有受到应有惩罚。如果高校要抑制大学生从众心理蔓延,就必须加大对不诚信言行扼制与处罚力度,使之无“众”可从。二、侥幸心理侥幸心理,即认为不诚信也许不会被发现。作为社会中人,在缺乏健全社会惩罚机制情况下产生趋利避害心理很自然。但如果有完善法律法规予以约束与控制,就会使人们产生一种警示心理,从而提醒与控制自己不做出与社会道德、法律法规不符行为,如背离诚信行为。侥幸心理其实也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反思能力一种表现。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光明面与黑暗面、小事与大事之间关系全面理解与认识。同时,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理性思辨与剖析选择能力,因而也容易使他们将观察了解一些社会消极现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类型及其对策探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erterye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