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doc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7-10月在本院实施大手术的50例患者以及5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前以及术后第1、3、5天实施采血,并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监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结论: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对其进行凝血功能监测以便及时给予抗凝等防治,能够促进患者恢复。【关键词】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监测指标;临床意义目前,手术己成为外科治疗中的最常见方法,虽然这是治疗方法但也是对患者的一种创伤,对机体实施手术后,机体内各个系统会发生不同的生理改变,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引发高凝状态,进一步导致血栓[1]。因此,手术术后出现血栓及血栓栓塞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机体重要器官栓塞而致死,很多临床医生均会在手术前进行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测,以防止术中出血,却很少有医生会实施术后凝血功能监测,因此术后患者一旦发生血栓就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所以,术前、术后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栓塞的发生,同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地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本文将针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详细分析,以供临床参考。-10月在木院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以及进行正常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正常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50例研究对象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9-75岁,平均(±)岁;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2〜70岁,平均(±)岁;该组患者所涉及到的科室有:骨科、普外科、肝胆科、神经外科、心内科、脑外科以及妇产科等,手术类型分为:普通小手术22例、中等手术17例、大手术11例。所有参加试验的患者均无凝血系统性疾病史,且短时间内未服用过任何影响凝血功能:类的药物。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采用美国生产的ACLT0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作为检测仪器,对所有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进行检测,试剂采用配套的试剂盒[3]、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5天采集观察组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9的比例进行抗凝,将血液样本实施离心,转速为3000r/min,离心15min后,对血浆进行收集以备后续检测[4]。对照组采取同样的方法采集样本。全部实施过程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5]。,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2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3讨论手术作为临床

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67 KB
  • 时间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