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数学教学中应善设“陷阱”.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数学教学中应善设“陷阱”我们常用“吃一堑,长一智”来比喻一个人经受一次挫折,就会增长一份智慧。学****也是如此,当学生在学****中有过“上当受骗”经历后,他对知识记忆会特别深刻,掌握也更加牢固。教学中,教师若能针对学生易出错地方设置一些小“陷阱”,诱使学生出错,再利用学生“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既生动有趣,又富有成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浅述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陷阱”应用。(一)设置“陷阱”,巩固基础知识从正面接受知识或运用知识,这是学生学****重要途径。但有时仅此还不够,学生由于受理解与认识能力限制,在接受或巩固知识时,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盲点”。此时,教师可通过设置“陷阱”诱使学生出错,将学生存在问题充分暴露,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目。 “陷阱”,认清定理。[示例1]学生刚学勾股定理,在应用该定理计算时,往往机械套用表达式“a2+b2=c2”,而忽视该表达式中隐含条件:①三角形是Rt△,②a、b分别表示两直角边,c表示斜边。为了让学生牢固确立勾股定理存在条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陷阱1:在△ABC中,已知:a=3,b=4,则c=____。此时,好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c=5(师故作肯定,但还是有学生发现其中破绽)。生1:△ABC应是Rt△。因为只有在Rt△中才会有勾股定理。师:真棒!△ABC应改为Rt△ABC 陷阱2:在Rt△ABC中,已知:a=3,b=4,则c=_____。此时,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c=5(对此答案好多学生是深信不疑!)。师面带微笑,但不作表态,此时有学生又举手了。生2:不对,因为c不一定表示斜边。师:你考虑真周到,那么大家认为还需补上什么条件呢? 生3:在Rt△ABC中,已知:a=3,b=4且∠C=90o,则c=5。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再求问题2:Rt△ABC中,已知:a=3,b=4。则c=____。生4:c=5或。笔者在教学中,感受到这一过程犹如师生合演一个数学小品。学生在教师预设陷阱中,步步“上当”,处处“碰壁”,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准确、牢固地掌握了勾股定理。 “陷阱”,辨明法则。运算是解决数学问题重要工具,也是学生需掌握一项重要技能。但计算差错一直困扰着教师与学生。据笔者了解,好多学生运算出错主要是由于运算法则模糊不清,有甚至把运算法则抛之脑后。同时,学生对计算器过度依赖,就进一步淡化了运算法则。正因为计算时没有做到有“法”必依,后果当然是违“法”必究了。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法则在运算中重要地位,计算时做一个知“法”、守“法”好学生,提高运算准确率,教学中笔者经常设置“陷阱”,让学生经历“上当”?邛感悟?邛辨明法则”这一过程。[示例2]分配律在有理数运算中可起到简便计算作用,但学生在运用分配律时,往往跟着“感觉走”,只看形式不辨实质。计算:(1/6-2/7+2/3-3/14)÷(-1/42)(浙教版配套作业题),该题计算先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再运用分配率计算很方便。在复****中,对它进行略作改动。陷阱:计算(-1/42)÷(1/6-2/7+2/3-3/14),结果好多学生纷纷“中计”,仍旧按照分配律计算,过程如下: 原式=(-1/42)×6+(-1/42)×(-7/2)+(-1/42)×(+3/2)+(-1/42)×(-14/3)=……学生有过“上当受骗”经历,再通过比较辨析,对分配律认识就要深刻多,当然运用分配律时就更谨

数学教学中应善设“陷阱”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