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江苏省常州新桥中学高中地理 小专题1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候的形成 鲁教版必修1.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江苏省常州新桥中学高中地理 小专题1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候的形成 鲁教版必修1.doc小专题1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候的形成一、三圈环流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2、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赤道低压带中纬西风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低纬东风带低高高低极地高压带赤道低压带地表均一、无地转偏向力地表均一、有地转偏向力3、影响因素:高低纬冷热不均、地转偏向力4、形成①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称为热力原因。赤道地区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极地是最大的冷源,因此,与之相应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又被称为热低压和冷高压。②在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运动(向北、向南)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转成偏西气流并在南北纬300上空聚积、下沉,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的两股冷暖不同的性质的气流,在南北纬600附近相遇辐合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显然,副热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当地冷热状况无直接关系。这样的气压变化称为动力原因。③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带(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请特别注意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对风向的影响。说明南北半球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位置以及方向的差异。气压带与风带影响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受控气压带与风带大气运动状况降水多少与类型赤道多雨带赤道低气压带上升为主多对流雨为主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为主少、大陆东岸例外温带多雨带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多锋面气旋活动多、锋面雨与气旋雨极地少雨带极地高气压带下沉为主少④事实上,随着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着季节而变化(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很大(例如对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年变化影响)。变式图如下:低高低高低高低高中低低中高纬纬纬纬纬纬高低高低高低高90°N60°30°0°30°60°90°5、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①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②相邻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风带。近地面风向北撇南捺,由高压指向低压③近地面风向与高空风向一般相反,但中纬环流圈中高层为西风6、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①原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②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③春秋分日气压带中心位置通常分别在0°、30°、60°、90°纬线上④移动幅度:约5——10个纬度⑤结果: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热带季风气候。⑥应用:判定季节,气压带和风带确定,纬度分析,天气分析,气流性质,分析气候类型及特征例1读“南半球风带、气压带位置图”,回答问题:图6-11(1)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2)风带、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是交角的存在,导致的回归运动。(3)此时A、B、C、D中点最干热;最湿热的是点;气压较低的是、两点;气压较高的是、两点。【答案】(1)BD(2)黄赤太阳直射点(3)BAACBD例2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AB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1~2题(1).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A180° (2).根据气压带移动状况可知,°40°30°答案:、,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增高而形成的;而其他冷高压则是由于地面受热少或散热快,大气受冷收缩下沉,致使近地面气压增高而形成的。它们之间的异同可列下表予以对照:相同点不同点影响我国天气的部分成因性质势力副热带高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为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变化影响很大,它的强弱和位置,直接影响着我国夏季雨带的分布。副高西部的偏南气流,从南部海上带来大量的暖湿空气,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锋而形成的锋面,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由于副高位置随季节而变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因此我国

江苏省常州新桥中学高中地理 小专题1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候的形成 鲁教版必修1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