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学生的分层管理.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述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学生分层管理基金项目:本文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工作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编号:2014SZ01) 人是社会存在基础,有了人才会有人类各种活动,进而才有社会关系形成与人类社会演化,“以人文本”理念就是紧紧围绕“人”这一根本要素来剖析、看待问题。在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中“以人为本”哲学思想屡见不鲜,只是说法略有不同。如:我国古代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西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等都是“以人为本”理念典型代表。一、“以人为本”理念对教育提出了很高要求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社会活动,其工作对象就是“人”。要做到“以人为本”理念所秉持“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教育就必须做到:以服务学生成长与发展为根本宗旨,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主体地位,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与兴趣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学生尽展所能、成长成才。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理念对教育活动提出了很高要求。二、高职院校面临实际问题(一)发展定位模糊 21世纪初期我国开始了一轮高校建设高潮。其时,扩招、合并、升格成为潮流。中专想升大专,大专想升本科、本科想上研究生;应用型大学要申请研究性大学;学院要改大学、大学要合并扩大规模,为此各个学校都可谓不遗余力,但也因此使得不少高职院校走了不少弯路。(二)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建立伊始,人才短缺是普遍现象。解决师资办法:一是由中专升格或合并而成学校,保留原有师资;二是从企业引进工程师、技师;三是招聘应届毕业生。除了数量不足以外,教学方法陈旧与经验不足也是大问题。(三)管理方式陈旧高职院校有两种比较普遍学生管理方式。一般由中专升格高职院校比较倾向于沿用中专模式,管得比较死。而在定位上更倾向于大学学校,则比较****惯沿用本科管理方式,相对宽松。但都过分强调统一,对学生共性制约较多,限制了学生个性发挥。三、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特点首先,高职院校招生途径多,生源构成复杂。高职院校最初也是通过高考来选拔人才,后来,增加了对口单招方式,随着近年来招生制度改革推进又添加了自主招生。其生源包括普高生(普通高中考入高职院校学生)、三校生(从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考入高职院校学生)、复转军人。其次,高职院校录取成绩分数上差距越来越大。随着生源竞争加剧,高职院校生源整体素质开始呈下降趋势,而且个体差距在不断加大。仅从录取成绩这一项来看,在只招收参加过高考学生时期,因为采用是高考统一试卷,又按照成绩排名择优录取,所以入校生成绩差距基本是控制在30分或40分以内。而在加入了对口单招以后,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可以相差150分左右。近年来推行自主招生以后,由于标准不再参照高考,其隐性差距可能更大。再次,高职学生目标更加多元,需求更加现实。高职学生文化成绩不好,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根本没有把文化课学****作为自己唯一目标,或者说志不在此。这些学生会更多根据自己喜好与现实需求,去决定怎么支配自己精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高职学生中不乏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组织管理中佼佼者,他们更愿意从事现实、具体、操作型工作,而不只愿意埋头读书。这一点也可以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生加以佐证。最后,高职学生挑战规则欲望更加强烈,有利于创新创业。高职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经常打破规则,挑战权威。所以,在施教者眼里他们是不听话、不好教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学生的分层管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erterye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