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彭树林 分秒必“针”的匠人.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彭树林 分秒必“针”的匠人.docx彭树林分秒必“针”的匠人没有时钟的滴答声,没有满屋陈列的钟表,甚至没有门类繁多的工具。在渝中区观音岩主干道的天桥下一间不足5平方米见方的小屋中,彭树林戴着一副钟表匠人独有的单目放大镜,手拿尖头小镊子,拨弄着一块飞亚达机械手表,在老匠人的摆弄下,一只纤细的齿轮被重新装入表芯,表盘上的秒针顿时回复了活力,开始欢快地眺动。守候在一旁的手表主人接过彭树林递还的手表,摇了一摇,听了一听,似乎略带疑惑地问了一句:“好了?”匠人挺直腰板,咧嘴一笑:“保准没问题,我给你保修半年,还放不下心么。”洋人祖师舶来的手艺活“钟表原本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所以钟表匠的手艺归根结底也应该是来自国外。”彭树林今年52岁,与钟表已经打了38年的交道,一说起钟表手艺,便会瞪起藏在近视眼镜背后的双眼,声如洪钟,神采飞扬。彭树林说,钟表行当的历史。没读过几天书的他只能说个大概,不过,修钟表这门手艺是与钟表本身都属于舶来品,一定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相传明万历年间。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将两口报时钟敬献给万历皇帝,它们以精巧的构造和功能吸引了皇帝的极大喜爱,这便是最初进入中国的钟表。后来,因为明朝对外国使节逗留的时间有严苛的规定,到时必须离开北京,而利玛窦不想在北京20年传教的心血付诸东流,便以报时钟必须定时养护,否则无法运转为由,使得皇帝同意他留居北京。于是,精通钟表技术的利玛窦便成为“御用钟表匠”,也被后世南方的钟表匠人尊为“祖师爷”。不过,在明清两朝,钟表仍旧来自西方国家的进贡,戴着“皇家”字样的高帽,寻常人无法接触,自然民间也就没有修钟表的需求。直到清末民初,座钟、怀表、手表日渐普及。才有了钟表匠的行当。无师自通残疾青年与钟表结缘与钟表匠人的历史相比,彭树林更为自豪的是自己与钟表的一世之缘。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他自幼饱受病痛的折磨。青少年时代,他没办法与同龄人一样奔跑和驰骋。只能长时间地卧床休息。但上帝关上一扇门。必然为他打开一扇窗,14岁那年,彭树林对钟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开始了之后近40年的钟表匠生涯。“喜欢这行并不是偶然,我的父亲是个钟表发烧友。这为我提供了接触它们的机会。”彭树林说,父亲当年对钟表已到了痴爱的地步。甚至愿意花70多元钱买―块上海表来把玩。要知道这样的价钱,在当时甚至可以买一间房子。不过,父亲属于玩家、发烧友,而彭树林拿到这些宝贝。却喜欢自己将它们拆卸、组装。“那时候国产表价格昂贵。反而是旧的、烂的进口钟表价钱卖得很烂贱。”彭树林经常会花1―3元钱,去旧货市场收购坏掉的进口手表,拿回家自己维修。修好了,就可以拿出去卖,通常能够多卖一块多钱。“修不好也没关系,原本就是坏掉的表,卖不出去也折不了多少价。”就这样,彭树林对于钟表的构造越来越熟悉,手艺也越来越高超,逐渐地开始帮人维修钟表,甚至摆起了自己的维修店。不过,上世纪70年代私自摆摊可不是件小事,彭树林的小摊被清理了好几次。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渝中区工商所组织辖区内的钟表匠人统一考取了执照,彭树林才有了合法的“名分”。三转一响钟表匠的黄金岁月计划经济时代,由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半导体组成的“三转一响”四大件是家家户户向往的配置。彭树林开玩笑地告诉记者,那是钟表维修的黄金时代,到现在都难免有些怀念。上世纪70年代,手表是极其贵重的东西,甚至到了80年代,人们虽然重新定义了电视机、电冰箱等新的家用品。但佩戴一块

彭树林 分秒必“针”的匠人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762389****
  • 文件大小40 KB
  • 时间20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