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研究.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研究.doc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沿腹横纹小切口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05例腹股沟疝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3例,采用沿腹部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152例,采用传统的腹股沟斜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有无差别。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0±、±、5±;对照组分别为23±、±、9±。两组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结论:腹部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安全、可靠。关键词腹股沟疝儿童小切口手术小儿腹股沟疝是小儿普通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一般认为当患儿年龄超过1岁后本病自愈的可能性很低,且易嵌顿,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提倡尽早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由于传统的手术切口方式存在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缺点,近年来临床逐渐开展了一种腹横纹小切口方式。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小儿腹股沟疝患儿305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两种手术切口方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小儿腹股沟疝患儿305例,男263例,女42例,年龄1~5岁,病程3个月~4年;其中右侧193例,左侧92例,双侧20例。排除滑动性、嵌顿性、复发性腹股沟疝及有其他合并症如上呼吸道感染等病例。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3例,采用腹部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152例,采用传统的腹股沟斜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体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具有可比性。手术方法:两组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治疗组在腹股沟区沿皮肤横纹作长1~,切开皮肤,止血钳向外环后方向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显露外环口和精索,轻轻提起精索,于精索前内侧向内环口找到乳白色疝囊,游离疝囊至内环口处的疝囊颈部,可见腹膜外脂肪,4号丝线8字贯穿缝扎疝囊颈,,彻底止血,牵拉睾丸,复位精索,皮下组织用1号丝线缝合1~2针,无需缝合皮肤[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腹股沟斜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在耻骨结节上沿腹股沟管处做一长约4~5cm的斜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层到腹外斜肌腱膜,打开腹股沟管,显露精索,纵形切开提睾肌,在精索前内侧找到乳白色疝囊,游离疝囊至内环口处的疝囊颈部,可见腹膜外脂肪,4号丝线8字贯穿缝扎疝囊颈,,彻底止血,缝合提睾肌,逐层缝合切口。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查,P<。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恢复良好,治愈出院。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0±、±、5±;对照组分别为23±、±、9±。两组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见表1。讨论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解剖病理学基础:小儿腹股沟疝几乎均为先天性斜疝,是胎儿期睾丸或子宫圆韧带下降后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无局部肌肉和腱膜组织薄弱,因此一般只需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无需加做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tdmzug142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