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论述.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更多企业学院:《中小企业治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总经理、高层治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中层治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 《国学聪明、易经》46套讲座《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324份资料《员工治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8720份资料《工厂生产治理学院》52套讲座+13920份资料《财务治理学院》53套讲座+17945份资料 《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14350份资料《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4879份资料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重庆教育学院丁永忠摘要: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多篇浪漫的陶渊明诗文从内容题材到语言形式到都可以找到源自魏晋佛经的凿凿证据。事实证明,“亦真亦幻”的自娱型陶诗所具有的“玩心高明而又脚踏实地”,“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的浪漫特色,很大程度是受了魏晋佛教的浪漫想象的影响。关键词:浪漫陶诗魏晋佛教亦真亦幻虚幻满足宗教想象一、前言:陶诗浪漫特色概说陶渊明其人是浪漫的,但陶渊明的诗文更为浪漫。陶之诗文不仅真切地反映了他的生活境况和感受,而且还广泛地使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自由地抒发他那不受现实羁绊的主观愿望和追求,尽力在自造的境域中觅得安慰和解脱。乍看来,这好像是对我国传统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承继和沿用,但稍加比较,就会发觉二者实有很大不同。比如,陶写田园风物,总是以意写境,遗貌取神,独抒“胸中之妙”;写假想的“世外桃源”,又全以人间化的形式给予现实主义的细致描画;写其读书时“尚友”古人,寄言神仙,乃至悬想己身死后境况等等,又皆如真有其人其事一样。如此“玩心高明而又脚踏实地”,“言在八荒之表而情甚亲切”的浪漫特色,既不同于先秦《庄子》、楚辞的淑诡缥渺、意乱迷狂,亦不同于晋时郭璞游仙诗的构思险怪、造语精圆。那么,陶潜诗文的这种独异浪漫特色究竟源自何方?笔者以为,这与魏晋佛教的宗教浪漫思想甚为有关。普列汉诺夫说过:“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它的时代的表现。它的内容和它的形式是由这个时代的趣味****惯、向往所决定的,而且愈是大作家,他的作品的性质由他的时代的性质而定的这种关联,也就愈强烈、愈明显。”(《论西欧文学》人民文学出版1957年)陶潜作品与魏晋佛教的关系,就体现了这种时代的关联。清人刘熙载的《艺概·文概》这样说过: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书入中国又一变,《世说新语》成书又一变。此诸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此所谓“一变’’、“又一变’’,所谓“与之俱化”,直言之,就是指诸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而言。胡适《白话文学史》就曾对佛教的影响作过这样的评判:佛教是一个“伟大富丽的宗教”,它的传人不仅给中国的帝王公卿、学士文人、平民百姓造成了庞大的“震荡和蛊惑”,而且它那上天人地、无拘无束的幻想,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绝大的解放力”,“我们差不多可以说,中国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是印度(佛教)的文学影响的产儿。因为,“(像佛教那样无边无际的幻想)在中国文学里竟寻不出一个例子,屈原、庄周都远不够资格。”②当代学者孙昌武先生在《佛教与中国文学》一书中则这样说道:“佛典的特殊的表现方法,即形象的想象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文学的方法。佛典初传即震慑了中国人,很重要的就是靠了这种方法”;“佛典的好大不经、不可思议的形象,作为宗教宣传,是迷信,是谬说,是无稽之谈,但在认识上却是对思维领域的开拓;……在文学上,更开创了艺术构思与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孙先生还特别指出佛典中普遍显现的那种“奇特而不失其真”的超现实境域,之所以和中国的传统浪漫想象“全然不同”,就因为佛典中的宗教玄想完全打通了“幻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界限”,“把现实世界消融在想象之中,……让幻想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相混同。”笔者以为这正是浪漫陶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八十年代初,孙静先生在揭示陶潜田园诗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时,就认为,浪漫陶诗的基本特点是“以理想为轴心”,“主观覆盖客观,理想主宰现实”,“在平实的生活形式中含蕴理想的境域,在表面的现实形式下含蕴非现实的内容。”④60余年前,萧望卿先生的《陶渊明批评》也有过这样的摸索,他在该书首章的一条长注中就说道:陶渊明作品里没有鲜明的佛的色彩,但他实在受了佛学的影响。(一)魏晋时期佛学助长了新人生观与浪漫思想的发展,渊明无形中也就会接受了一点那种空气。(二)当时佛学与道教在社会上流布时,有点儿混和。渊明有游仙诗,明显接受了一部分道教的思想,怕也就染了一点佛的观念。(三)就算是攒眉辞莲社的记载可靠,但他无形中接受了那种思想,却不愿接受形式的约束,何尝不可能?特别是渊明那样的性格。此说相当中肯,然而,囿于陶潜“反佛”说的窠臼,学术界并未予以充分的关注。相反,却一味以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思想,去阐释陶潜

浪漫陶诗与魏晋佛教论述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465784244
  • 文件大小89 KB
  • 时间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