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13年8月修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6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主备人:李霞参与集体备课人员:郑莉张凤艳王福艳陈忠秀一、教材简析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这一组文章文笔清新、结构精巧、文情并茂,作者不仅以拟人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自然界里植物和昆虫的美好生活,而且还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由于学生年纪偏小,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往往对事物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不能细心观察到事物的主要特点。因此,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细心观察探索自然的奥秘,从而在观察事物中得到启示,培养良好的认知****惯。二、教学目标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活动。为了完成本组的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内容必须和每课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知识与能力: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23个词语,会读会认2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过程与方法: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2、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的兴趣。三、教学重点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惯”这个目的去展开。四、教学难点本组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学生并不陌生,但认认真真地做过观察的人并不会多,尤其是坚持长期观察同一种事物的人会更少。持久的观察力需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情感来支持,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同时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五、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实地或图象的实际观察。2、没有条件进行实地观察的地方,可建议学生查阅有关的六、教学设想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的主人。1、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实地或图象的实际观察,通过直观感受,达到对课文的认知。2、以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觉到观察与发现的乐趣。3、理清文章顺序,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4、在学****过程中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兴趣。七、教学时间安排:《古诗两首》2课时《爬山虎的脚》2课时《蟋蟀的住宅》2课时《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语文园地二》3课时合计10课时沂南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时间2013年7月17日单位沂南依汶朱家里庄中心小学主备人唐磊课题第二单元《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型古诗参入集体备课人员宋秀安王福艳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边读边想像2

2013年8月修改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b21547
  • 文件大小255 KB
  • 时间20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