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北宋东京城的防御体系及其社会成因.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北宋东京开封,“八荒争凑, 万国咸通”[1](序), 具有当时长安、洛阳无可比拟的交通优势。但是, 这里地处中原, 无山川可恃,此“所谓八面受敌, 乃自古一战场耳”[2]( 卷一四三) 。加之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民族矛盾及国内阶级矛盾,使得宋东京城的防御,在中国古代都城中具有独特性。在此,笔者对宋东京防御体系及其社会成因等问题,予以探讨。一、前有坚城,后有重兵北宋东京城地处中原,无山川险固可守,北宋统治者为了避免“石晋无备,契丹一举直陷京师(开封)”[2](卷一四九)的历史悲剧重演,对东京城防体系的构筑可谓处心积虑。首先,北宋一代曾大力营建东京城池并完善城防设施,以充作人造屏障。宋东京城的外城、内城、皇城三重相环并绕以内外城濠,将东京坚固、严密地保护起来。北宋东京外城, 始筑于五代后周时期,“父老所传周世宗筑京城, 取虎牢关土为之, 坚密如铁, 受炮所击唯凹而已”[3] 。北宋一代, 对外城曾屡次增修,俨然是一座封建城堡。城濠亦经多次疏浚, 至北宋末年,“阔十余丈, 濠之内外,皆植杨柳, 粉墙朱户, 禁人往来”[1](卷一) 。近年, 宋外城遗址已被探出,呈一南北稍短、东西略长的长方形,实测周长约为 29120 米[4](P134) ,与文献所载的“周回五十里一百六十步”基本吻合。宋东京里城, 系保卫京师的第二道屏障, 其在军事上是作为外城与皇城之间的缓冲地带,以进一步保障皇宫的安全。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 年)十二月下诏兴修里城城墙、城濠及诸城门[5](方域一之二○)。宋内城遗址亦被探出,略呈一东西稍长、南北稍短的正方形,周长约 11550 米[4](P162) ,符合史载“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的规模。宋皇城,位于东京城中部偏北处,为宋朝廷及部分中央官府所在地。这里原是唐宣武军节度使的衙署。北宋初年,曾对皇城进行大力营建,周围五里。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正月,下诏“以砖垒皇城”[2](卷七七),此为中国古城墙外包砖之始。并且, 皇城四角筑有角楼, 高数十丈[6]( 卷一四), 开创了中国古代京师皇城建造角楼的先河。城外包砖及城上建角楼,大大加强了宋皇城的防御能力,并为以后元大都及明清北京紫禁城所继承。从对皇城北墙局部解剖结果来看, 城垣外侧保存有 60 厘米厚的砖层[4](P169) , 从而证实了宋皇城包砖历史记载的不谬。北宋时期, ***和***武器已经诞生并广泛运用到攻城掠地之战中, 这对作为环卫京师首道屏障的宋外城的防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城门因是防卫上的薄弱环节而成为宋廷刻意经营之处。宋外城共辟城门十二座,除南薰门等四座正门因通御路而属“直门两重”之外,其余“皆瓮城三层, 屈曲开门”[1](卷一) 。瓮城, 最早为边城独有的防御设施, 始见于汉长城的玉门关。唐代以安西县锁阳城为代表。但是,瓮城出现在内地,却始于北宋东京城。由于此种门制系三重城垣,“屈曲开门”,使得攻城之敌只能绕曲,如瓮中之鳖,难以逃脱城墙上卫士的俯击。近年,宋外城西墙万胜门及东墙新曹门的瓮城遗址已被探出,呈弧形,瓮门偏开[4](P147) ,符合“屈曲开门”的结构。宋神宗时,又将外城诸门“皆用纯铁裹之,此祖宗所无有也”[7]。北宋统治者除加固城门、建造瓮城之外,还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封筑团敌马面”[5](方域一八),并且“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

论北宋东京城的防御体系及其社会成因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012luyin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