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产业集聚与中国劳动生产率、工资的地区差异分析报告.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所属领域:区域经济学产业集聚与中国劳动生产率、工资的地区差异范剑勇上海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 本文从地理维度估计了中国现阶段非农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我们发现:1) 中国非农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低于欧美、日本等国,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仅为 % 和 -% ;2) 相对于西方国家的集聚效应在地区间差异较小, 中国集聚效应在省际间的差异非常大, 沿海地区和湖北、新疆的集聚效应明显领先于其它地区;3) 中国非农产业的空间外部性达到 20-30% , 大于高于西方 4-5% 的水平;4) 通过集聚效应影响地区收入差异的过程具有动态性和累积性。从上述结论中得出的政策含义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时必须避免对效率的损害,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关键词:产业集聚劳动生产率工资 JEL 分类号: J610,R190,R230 一、引言本文应用中国案例来探讨产业集聚对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工资的影响。从理论上讲, 新古典经济理论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并忽视了空间因素。从这一假定出发,如果忽略掉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非均质性, 那么现实世界将变成“无城市的世界”。这种生产方式使得每个地区都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或无城市状态( Krugman,1991 ; Fujita et al,1999 ) 。非常明显的是,这与现实世界中到处是产业集聚和城市飞速发展的事实相矛盾。如果排除自然资源等因素外,在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外部性是关键性的因素。这种外部性一旦产生并通过累积循环机制可以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与锁入效应( lock-in effect ) 。而外部性的宏观效应体现为地方的劳动生产率、人均 GDP 或工资的提高。本文正是从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影响上入手阐述现阶段地区收入差异产生的内在机制。从劳动生产率、工资入手理解地区收入差异具有明显的益处,一方面地区收入差异一般以人均 GDP 作为衡量指标, 它在很大程度上首先体现在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工资差异, 另一方面通过探讨劳动生产率产生差异的机制,可以对地区收入差异的成因窥见一斑。改革以来,中国的地区间收入差异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短暂的下降后,进入持续上升的变化轨迹,至上世纪末中国就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地区差距最为悬殊的国家之一。同时,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看, 1995 年以来制造业的空间调整与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对地区差距持续扩大产生了持久的推动力, 范剑勇、朱国林( 2002 ) 发现 1995 年以来第二产业的空间集聚对地区差距扩大的贡献达到 65% 以上。也就是说, 制造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是地区差距扩大主要的产业原因。我们需要研究的是,非农产业的空间集聚对劳动生产率、进而对人均 GDP 产生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1 地区间的人均 GDP 差异非常大, 早在 1999 年其基尼系数就已达到 ( 范剑勇、朱国林, 2002 )。但是,非农产业的劳均 GDP 比地区间人均 GDP 的差异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地级市为观察单位 2,最高 10 个地级市的非农产业劳均 GDP 是最低 10 个地级市的 13 倍。而在美国或欧洲,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劳均 GDP 在地区间的差异远远低于中国,如在德国, 1986 年最高 5 个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是最 1对于解释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收入差异,一般说来有如下分支:自然资源差异说、人力资本差异说、基于技术与资金外部性的集聚效应。本文主要着眼于集聚效应研究,衡量产业集聚本身大小的指标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非农就业人数,将集聚效应量化为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或工资的影响上。 2本文的地级市是指辖县意义上的 115 个地级市和 15个副省级市,其中地级市包括下辖的区、县及县级市。 2 低5 个地区的 倍( one,2002 ) 3 ,美国在 1988 年最高 10 个州的劳动生产率是最低 10 个州的 倍( one and Hall,1996 )。就工资而言, 中国最高的 10 个地级市非农产业工资是最低 10 个地级市的 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 除了自然资源影响外, 由产业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工资的地区差异影响有多大? 本文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为:首先,集聚效应在中国是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 % ,工资对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 -% ,尽管这一水平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其次, 中国广泛存在空间外部性, 而且这一外部性明显强于欧美国家, 印证了现阶段“地区低专业化、产业高集中”的产业分布状况(范剑勇, 2004b ) ;第三,集聚效应在中国各省份的差异是巨大的, 东部沿海地区最强,中部次之,依次向西部地区减弱,这一发现明显有别于欧洲关于德国

产业集聚与中国劳动生产率、工资的地区差异分析报告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0012230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