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论汉代三家论语的鉴别样稿.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汉代有三家《论语》,依据文件记载,《鲁论》、《齐论》均以其传授地域而得名,《古论》则因其相对为古本而得名。这三种《论语》,《隋书·经籍志》以后正史均没有着录,大约原书散佚已久。现在我们所了解到三《论》知识,关键起源于《汉书·艺文志》、何晏《论语集解序》等文件文字描述,而其原貌及它们之间区分我们却不得而知,我们现在只能依据散见于典籍里部分零星资料和多个《论语》传原来考求其原貌和区分。这些资料关键有《史记》和《说文》所引《论语》文字,何晏《论语集解》所引汉代古注,唐陆德明《论语音义》所载《论语》“鲁读”和“古读”,汉刻石经《论语》,汉墓出土竹简论语和《论语》郑玄注本等。这些材料性质有在文件中有记载,如《史记》和《说文》引文,但未必完全可靠,需要用《释文》记载来核验;有没有记载,如汉石经,汉墓竹简,需要经过异文资料加以判别。我们以前已经讨论过《论语》郑玄注和竹简《论语》性质,本文拟在文件记载和异文比勘基础上,继续探讨汉代其它多个《论语》材料性质。
  1 孔安国注性质
  《论语》孔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皆未着录。王肃《孔子家语·后序》始云汉孔安国撰《古文论语训》十一篇,何晏《论语集解序》亦云
“《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并采孔注入其书中。入清以来,多有些人撰述认为孔注为伪作,其中清人沈涛列举了五条证据,我们下面来一一分析。
  其一,“《汉志》不云有孔氏说若干篇”。
  但何晏《集解序》明确记载孔安国注训《论语》,《隋志》《论语》类小序云:“又有《古论语》,和《古文尚书》同出,章句烦省,和《鲁论》不异,唯分《子张》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国为之《传》。”此也可证存在孔注。
  其二,“何序既云孔氏训解世不传矣,平叔(何晏)所集从何得。”
  何晏《论语集解序》云:“《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而何氏又采孔注于其中,以致世人皆攻其自相矛盾。笔者认为,此“不传”非谓“不流传”之义,而是“没有传人”之义。依据文件,《鲁论》、《齐论》传人皆有详尽记载,独《古论》缺。故此“不传”盖谓孔注《论语》其时没有传人,至后汉马融才又注训《古论语》,遂自成一家。王充《论衡·正说篇》云:“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日《论语》。
”而扶卿不严守师法,后传《鲁论》,遂致孔注《古论》一度断了传人。《古论》当初为何不受儒生重视,大约跟朝廷提倡今文《论语》很相关系。
  其三,《史记》引文和孔注不合。
  依据我们下文对《史记》引文考查,孔注有和《史记》引文相和者,沈氏此论有失偏颇。
  其四,“《释文》所引郑读之从《古》者,孔注率同《鲁》也”。
  此是沈氏轻率之辞,何晏共引孔注473条,而和《释文》所载29处《鲁》《古》异读相合者仅7处,其中孔注和《释文》从《古》同者,共6事,兹列于下:
  (1)《公冶长》:“崔子弑齐君。”
  《释文》:“郑注云:‘《鲁》读崔为高’,今从《古》。”《集解》引孔注作“崔”。
  (2)《公冶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释文》:“《鲁论》作‘傅’。”《集解》引孔注作“赋”。
  (3)《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释文》:“《鲁》读为‘悔’字,今从《古》。”《集解》引孔注作“诲”。
  (4)《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释文》:“《鲁》读为‘献’,今从《古》。”《集解》引孔注作“傩”。
  (5)《子路》:“片言能够折狱者,其由也和?”
  《释文》:“《鲁》读‘折’为‘制’,今从《古》。”《集解》引孔注作“折”。
  (6)《尧日》:“孔子曰:‘不知命,无认为君子也。’”
  《释文》:“《鲁论》无此章,今从《古》。”《集解》引有孔注。
  第七处为《阳货》“归孔子豚”,《集解》引孔注“欲使往谢,故遗孔子豚”,有学者因何晏于《释文》所载从“古读”处引孔注,以此亦为孔注从《古》之证。我们认为,凡注文中未明确出现和“鲁”、“古”字样,全部不能明确定定是从《鲁》还是从《古》。此条列为从《古》虽有点牵强,但也没有明确证据证实是从《鲁》。所以,只要是《释文》所载从《古》者和《集解》所引孔注相交之处,孔注皆符合《释文》从《古》记载。
  其五,“《说文》所引《论语》之字,每和孔注不一样。”
  《说文》所引《论语》不属于古文本,其所引《论语》和马注、《史记》引文也有不一样者,但我们不能否认马注、《史记》引文为《古论》。《说文》引文用字有部分乖戾之处,如用今文字形“份”,而包注却用古文字形“彬”。(参下文论证)
  总而言之,在没有更多反面证据前提下,我们认

试论汉代三家论语的鉴别样稿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梅花书斋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