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季课程人教版初三物理串联和并联及电路图画法 教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适用学科
初中物理
适用年级
初三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串、并联电路的识别和组装、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教学目标
1。会读、会画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 能够按要求设计电路.
教学重点
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判断。
教学难点
串、并联电路的连接,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实际生活中的电路很少会仅仅只有一个用电器这样简单,那么如果在这个最简单的基本电路的基础上加多一个小灯泡,也就是说,给你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两个小灯泡,要使两个小灯泡都同时发光,可以怎样连接?有几种接法?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串联电路
  请思考后连接下图中的电路,并画出电路图。并归纳出此电路的特点。
串联电路:如上图那样,两只灯泡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只灯泡是串联的。
连接特点:首尾相连。
请在电路中标出电流的方向,并观察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有几条?
电流路径:电流由电源的正极出发,只有一条路径回到电源的负极.
实验:在串联电路中如果将其中一只灯泡拧下,另一只灯泡的发光情况会怎样呢?
结论:另一只灯泡也不发光了。
工作特点:各用电器相互干扰,任意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他用电器均停止工作。
猜想:在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发生改变,开关的控制作用是否改变?
请按下图的电路连接电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开关作用: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开关的位置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
生活中的串联电路:节日小彩灯。
考点2 并联电路

1.并联电路:像上图那样,两个灯泡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我们说这两个灯泡是并联的。
连接特点:首首相连,尾尾相接。
请在电路中标出电流的方向,并观察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有几条?
电流路径:电流出现了分支,在分支点分别流经各支路,到汇合点后流回电源负极。
实验:根据上图,闭合,断开开关,观察两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断开开关,拧去一个小灯泡,再闭合开关,观察另一个小灯泡能否发光。
工作特点:各用电器互不干扰,若其中一个用电器断开,其他用电器还照常工作。
在这个电路中若增加两个开关,能不能使一盏灯熄灭,另一盏灯还亮着,试试看。
S2
       
学生探究:
闭合开关S1和S2,然后进行闭合和断开S,观察两灯的发光情况.
闭合开关S和S2,然后进行闭合和断开S1,观察两灯的发光情况.
闭合开关S1和S,然后进行闭合和断开S2,观察两灯的发光情况。
闭合开关S1和S2,断开S,拧下其中一只灯泡,再闭合开关S,,观察这只灯泡能否发光.
开关作用: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
生活中的并联电路:家庭电路,街道路灯等。
考点3 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图
考点2 分子热运动
考点2 分子热运动
 
串联电路图的画法很简单,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等,用导线首尾顺次连接起来,连接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就能够按照实物图画出电路图来。
 并联电路图的画法主要难点还是在于电流的分支点和合拢点,但并联亦有它的规律可循.
  并联是有固定的模式的(如图):
  其中红色箭头部分为干路,,整个电路清晰而且简洁。为了方便画图,有时能简化出这种固定模式(其中紫红色部分为干路,绿色部分为支路):
考点4 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连接串联电路时,只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顺着电流的方向,逐个把电路元件连接,最后接到电源的负极就可以了。这里一定要注意的是元件的顺序。
连接电路中并联是较复杂的。连接这样的电路图的在于首先看清电流是从位置开始分路,。根据电流走向,按顺序连接。
连接电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是元件的顺序,导线必须画到接线柱上,电路的连线不允许交叉.
考点4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识别
学会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是这一章的重点之一,会识别电路是学****电路连接和后面电路计算的基础。对于电路的识别要紧紧抓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征,而不应单从形状上去分析,下面介绍几种区分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1。定义法:若电路中的各元件是逐个顺次连接来的,则电路为

季课程人教版初三物理串联和并联及电路图画法 教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bbitco
  • 文件大小378 KB
  • 时间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