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阅读练习及答案.doc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阅读练****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阅读练****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阅读练****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阅读材料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刘娟
①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②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③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8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合中国实际的文学观念。
④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类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钱基博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阅读练习及答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endy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