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二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doc.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典型例题】例 1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 统治阶级的利益 B 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 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 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首先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 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旧的奴隶主阶级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新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正在确立中, 随着奴隶制的解体, 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 社会剧烈分化,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 对当时的社会变革, 发表不同的主张。如墨家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 法国则代表了新兴地主的利益; 道家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言者。所以诸子百家的观点, 即不完全代表统治阶级利益, 也不完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它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答案】 B例 2. 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 说明孟子“仁政”学说的社会根源, 分析其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当前的“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解析】本题分两层, 第一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 结合当时经济政治状况, 分析其政治学说产生的原因及其积极意义。第二问则结合现实体现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要注意要有自己的见解。【答案】( 1) 社会根源: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促使社会生产飞跃发展, 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 封建制度逐步形成, 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张民贵君轻。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观点, 发展成“仁政”学说。( 2) 积极意义: 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利益,是一种民主性的精华。( 3 )认识: 孟子的“仁政”学说, 无疑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 但其中包含合理的成分。当前的“以德治国”是对孟子“仁政”学说的批判继承, 是和“以法治国”相辅相承的, 只有两者并举, 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基础练****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是 A 生产力的发展 B 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 C 诸侯国的支持 D 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B 2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 仁政学说 B 人性本善说 C“兼爱”“尚贤”说 D 以法治国说 A 3 .在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上有着截然不同观点的两个思想家是 A 老子与孔子 B 孔子与孟子 C 孟子与荀子 D 荀子与韩非子 C 4 .孟子认为国家有三件宝物,不包括下列哪一项所述 A 土地 B 人民 C 君主 D 政事 C 5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著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B 6 .关于墨子思想主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 它与孔子的“仁”的区别在于有无等级差别 B 墨子主张“尚贤”, 要求统治者任用有才之人, 最高统治者的职位则是不可转让的 C 认为“上天”和“鬼神”都是存在的,“兼爱”是上帝的意志 D 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B 7. 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 重予之禄”, 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 A 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 B 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废除奴隶主特权 C 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 D 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D8. 《墨子》一书中心:“贤者举而正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 贫而

高二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doc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66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