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2008 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四大产业富民、开发资源强县”的战略部署,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平台, 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合作组织化生产,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发展现状通过努力, 建设了“杨柏—民胜食用菌、兴隆—烟溪茶叶、诺江—广纳畜牧、新场—涪阳粮油、以空山为核心的林果、以大小通江河流域为主的水产养殖”等产业园区。园区建设共投入资金上 5 亿多元, 带动农户 5200 余户, 引进业主 80 余家, 预计 2010 年实现综合产值 13 亿元,园区内农民平均收入 4300 元,同比高出 20% 。其中食用菌产业园区连片 6 公里,占地 560 亩,建设食用菌大棚 641 个,生产各类食用菌 600 万袋,产量突破 1 万吨(鲜菇), 实现综合产值 亿元。茶叶产业园区现有茶园面积 万亩,产量可达 1800 吨,实现综合产值 2 亿元。畜牧产业园区连线 30 公里,建成规模养殖场 5 个,养殖小区 5 个,养殖大户 100 余户,可实现产值 亿元。二、基本成效(一)明晰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向。按照“ 4+2 ”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了食用菌、茶叶、畜牧、粮油、林果、水产产业。食用菌、茶叶既是通江资源优势的传统产业, 又是具有市场前景的朝阳产业。通过产业园区建设, 突显了通江特色产业潜力, 发挥了资源优势, 找到了市场出路,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使我县农业走出了“粮猪”二元经济模式和“粮、猪+ 劳务”三元经济模式, 确立了通江农业特色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骨干产业。符合通江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为我县县域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二) 探索了产业发展路径。把园区建设、基地建设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增长点。通过产业园区建设, 引入业主和企业 80 余家, 应用了多项农业生产技术, 集聚了 6000 多名农村劳动力服务于园区生产和建设,促进了产业转化升级,扩大了产业发展规模,壮大了产业基地。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模式, 通过企业带动、大户带动、行政推动, 探索了我县产业发展从原始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转变, 从分散经营向集约规模经营转变, 从粗放经营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 从单一原产品生产和经营向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综合附加值转变, 逐步探索出了适合通江山区农业产业发展路径。(三) 突出了群众致富示范。由于我县区位劣势明显, 交通不畅, 信息不灵, 农业基础脆弱。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基本处于原始的、分散的、粗放的、单一的经营模式。通过产业园区建设, 开阔了农民的视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水平,农户通过园区学技术、学理念、学管理, 增加了农民经济效益。一是通过土地流转增加了土地收入效益, 腾出了富于劳动力。二是通过土地入股降低了风险, 通过二次返利, 增加了收入; 三是通过园区打工的就地转移, 增加了劳务收入。逐渐使园区成为了广大农民学习技术、更新观念、勤劳致富的示范。(四)建立了企业发展基地。通过几年的发展,有 3 家企业成长为省级龙头企业,有 12家企业成长为市级龙头企业。同时,诞生了 4 家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组织和 20 家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园区真正成为了他们的原料基地、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产业流通基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三霸王公
通江县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