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当前不宜将人均用地控制标准提高.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陈莹人均用地反映一个城市在单位面积的城市土地上聚集人口并从事各类活动的集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地强度的高低,其指标数值的大小受各类城市经济活动如产业类别、居住****惯、城市发展阶段、自然条件等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同时人均用地还受到用地政策的影响。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中,人均用地是确定城市用地总规模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也常常作为宏观调控城市用地规模的参数。如何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是当今一大重要议题,本研究通过对人均用地时空发展变化规律的分析,力图对应用人均用地指标进行城镇用地规模预测提供参考。一、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历史变化随着社会发展变革,人均用地指标含义会发生较大变化。传统计算城市人均用地时人口一般采用城市非农业人口,这与过去计划经济为主,实行严格户籍管理, 城市非农人口基本反映城市化水平的社会实际相适应。由于城市非农业人口的统计数据连续齐全,因此关于城市用地的研究中,在进行历史变化分析时,主要应用非农业人口计算的人均用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限制人口流动的一系列政策逐步取消或弱化,人口的地区间迁移加剧,尤其向城市地区集聚明显,城市中流动人口增加很快,在大城市和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流动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而且越来越融入城市经济活动当中。在当前城市发展人口呈现多元化的阶段,计算人均用地时若仍采用非农业人口是不准确的,会夸大现状人均用地。若再用非农业人口计算的人均用地进行历史和区域分析会出现混乱。在进行历史对比分析时,由于现在按户籍统计的非农业人口要比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实际人口小许多,已不能真正反映现实的城市人口,计算出的人均用地比实际要大,会造***均用地增长的结论。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如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后居住、公共设施、绿地、基础设施等人均用地均有一定的增长,还有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开发区的建设等都使城市总的人均用地会呈增长的趋势。占城市实际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使但该因素引起的增长并不是真正的增长,应予以剔除。但我们在分析时两类影响难以剥离, 往往分不清造***均用地变化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在进行区域对比分析中由于各省的城市以及不同规模城市间流动人口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造成流动人口比例越大的省份和城市若用非农业人口计算的人均用地比实际偏高得越大,不利于对城市土地利用情况的正确判断。因此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研究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时人口多采用城市常住人口。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发展特征(一)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变化应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得出 2000 年全国 600 多个城市平均人均用地为 82 平方米/人, 远低于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人均用地 110 平方米/人。 1995 年建设部曾经按城市驻地人口进行统计,设市城市人均用地 58m2 ,建制镇人均用地 129 m2。城市人均用地近年有显著增长,反映出人均用地随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不断增长。从各省的情况看,城市人均用地普遍比按应用非农业人口得出的人均用地小,说明近年应用非农业人口计算的结果得出城市用地普遍粗放的判断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甚至有一定的误导。(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差异各省人均用地的差异较为明显,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上海、重庆两市人均用地最小,分别为 4

当前不宜将人均用地控制标准提高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endfrs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5-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