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肖临骏:西方哲学视域下对佛教“烦恼”一词的解析.doc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西方哲学视域下对佛教“烦恼”一词的解析
一、引言
  佛教以烦恼为主,而烦恼是心理学的概念,故佛教是以泛心理学的观点为其普遍背景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东方人重视烦恼的问题,德行的问题, 这些问题笼统地讲是属于人生哲学。
  《大乘起信论》言“一心开二门”,依据佛教,所谓二门,一是真如门,一是生灭门。佛教讲生灭,重点放在生生死死,解脱生死的问题上,生死就是生灭。生死就是一片大海,人在生死海中挣扎,陷落于此而不能解脱,这就是人生的痛苦与可悲,换而言之就是人生的烦恼。而儒家以德性为首出,儒家也知道生灭门,现实的人生有生有死,有种种的烦恼。但就道德意识来讲,人生有许多行为是发自私欲,就是王阳明所谓的从躯壳起念,这也属于生灭门,但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而是在道德实践方面的。道家也是一样,有生灭门这一面,但同样是就人生哲学而言的。[1]
  西方哲学虽然在讲人生哲学、生灭门方面是消极的,但同样也有和佛教相媲美的精彩论述。比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又如海德格尔讲的存在哲学等,下文将有详细论述。
  二、佛教唯识论与海德格尔之存在主义
  (一)对佛教中“烦恼”含义的解析
  在分析“烦恼”一词之前,我们先来解释一个概念:什么是唯识?唯识二字,梵语Vijnapti-matrata、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英语把识译为Manifestations,perceptions,唯就是only,mere。识者,心之别名也。《大乘法苑义林章》曰:“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曰:心意识了,名之差别。”因此,所谓唯识,即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由第八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变生,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彼,此皆无;故一切唯识-Consciousness manifest itself in two parts:the knower and the known”
  在对唯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才可以说,佛教中的“烦恼”一词产生于唯识论的第七识“末那识”之中。“末那识”是“污染识”,是“我执”的根源,是烦恼和苦谛的根源;“末那识”又称“思量识”,它也可以斩断烦恼而达到彻悟。佛教主张“无我”,“阿赖耶识”包括了个我和个我以外的世界,但“末那识”一定要将其区分为“我”和“非我”,而执着于“我”。因有“末那识”,才会有“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烦恼。[2]
  (二)佛教的“空”与海德格尔哲学中“澄明”、“无蔽”的关系
  在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中,海德格尔与东方思想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他对佛家和道家思想的接受和吸取,在中西哲学的汇通中别具一格,十分显眼。因此,海德格尔是在东亚被讨论和阅读的最多的,受到比在欧洲更好理解的当代哲学家。
  早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许多思想与佛教中的许多理论之间便已经存在着相似之处或亲缘关系。“空”的思想是其中之一。
  “空”是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根本立场。佛教的经纶把空明、

肖临骏:西方哲学视域下对佛教“烦恼”一词的解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