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与改变态度的方法.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论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与改变态度的方法
论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与改变态度的方法
摘要:社会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从来就很关注态度问题的研究。下面将对态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心理结构、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态度改变的方法进行论述。态度改变的实质是社会化的继续,需要人们面对社会和环境的改变不断调整自己。
关键词:态度 劝导 态度改变的因素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性的内在心理倾向。
因此,对于这一定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二)、态度具有对象性;(三)、态度具有价值判断和情感选择的倾向性;(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作为一种具有认知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动三种成分,并且这三种成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二、态度的心理结构:
(一)、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动机等各种心理因素交织而成的综合性的心理结构。即:1、认知是态度的基础;2、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和基本特征;3、动机是态度的外在表征。
(二)、态度是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人们对于一定对象的反应起指导性或能动性作用。
(三)、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
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它受多种因素以及某些联系的内在机制的影响。
三、态度与行为的密切关系:
(一)、合理行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个体会考虑各种行为方案,评价各种结果,然后才做出行动与否的决定。最后的决定是行为意向的反映,决定着是否有外显行为的发生。行为意向是由两大因素决定的:一是对行为的态度,即人们对某种行为完全持正面或负面的评价;二是主观标准,即人们对别人会赞成或不赞成某种行为的感知。
(二)、双重态度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格林沃德等人提出了内隐性社会认知的概念,即过去经验的痕迹虽然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会存在潜在影响。这一发现强调无意识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内隐态度,即影响对个人当前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产生影响的过去经验和态度形成的无意识痕迹。
威尔逊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是自动化的、内隐的态度;另一种是外显的态度。
(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假定,人是理性的、社会化的动物,人的生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释世界、解释自己、寻找和建立个人意义,试图确立价值的过程,态度和行为二者都是人们寻求自我价值的具体体现。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一种具体行为究竟发生与否,取决于这一行为的后果对于行为者的价值。行为者对于一种具体行为的价值判断,一方面决定于这一行为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的预期的满足水平,另一方面决定于这一行为可能付出的预期代价。
四、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霍夫兰等人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劝导模型。该理论认为,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主要包括劝导者、劝导信息和情境、内部因素则主要是态度主体自身的

论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与改变态度的方法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威少一刻
  • 文件大小1.45 MB
  • 时间202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