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教育史1.doc


文档分类:研究生考试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

 第一篇 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 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节 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
  一、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有:
  ,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没有阶级性,除了年龄、性别和初步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差别外,没有阶级的界限。
  ,因此其基本内容为:传授生产劳动技能、生活****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和军事训练等。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
  (一)时间与历史条件: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
  ,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二)原始学校的形态
  、虞时期:——萌芽——庠
  庠是我国学校教育最初的形态,标志着我国教育的萌生。
  :——雏形——序、校
  ——发展时期,较为完备——庠、序、学、瞽宗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西周,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西周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是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是按照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
  “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高在王宫内。大学设在都城过郊。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幼儿最初的教师。当时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严重。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第三节 “六艺”教育
  六艺: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和“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 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书”是读书、写字。“数”计数。“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第二章 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
  第一节 私人讲学的兴起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
  , “学在官府”的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
  ,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把原来秘藏于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了民间。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
  ,进一步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二、私学兴起的意义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
  ;
  ,培养了各类人才;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第二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一、养士之风盛行
  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大量奴隶的人身得到解放,扩大了士阶层的来源。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士阶层成为各方争相利用的重要力量,因之养士之风大盛。想成为士就要拜师求学,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在发展。
  二、百家争鸣
  私学在教学时各自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伦理观念等,形成不同的思想体系,发展成为不同的学派,各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我们常称之为“诸子百家”。
  各家各派之间因立场和解决社会问题上方法的不同,相互斗争,相互批评,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百家争鸣”中教育始终是中心问题之一。不同的学派往往就是不同的教育团体;各家各派又因对教育在社会改造和人性改造等方面作用的不同认识而相互辨论。因此,“百家争鸣”必然推动教育实践的活跃、教育思想的繁荣、教育理论的发展。
  三、私学发展
 

中国教育史1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