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斗笠.1doc.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定州市义和庄小学 陈灵娣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斗笠》是六年制小学语文教育出版社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诗歌以一位母亲的口吻,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戴上故乡的斗笠,表达了深深地母爱、浓浓的乡情。“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反复咏叹,余味悠长。作者把“故土情结和母爱”这样一个大主题浓缩在斗笠这样一个小小的载体上,构思巧妙。“蘑菇”“身影”“鸟鸣”“声音”“热土”“温暖”“花儿”“芬芳”“明月”“不熄的灯”,这一组组鲜明的形象,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2、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朗读感悟:“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学****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的引领下,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激发他们学****的兴趣、朗读的欲望,更加深入、形象地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2、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教学时我常以课文为载体,给学生渗透一些学****方法,本课教学的是一首诗歌,在品味诗歌的语言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懂其深层的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中认识斗笠——入情。(4分钟)
教学开始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斗笠的“笠”,让学生从字形及字典的解释中对斗笠有个理性的认识,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斗笠图片,让学生对斗笠有个感性的认识。这样进入课文,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为下文的展开做了一个好的铺垫。
(二)、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12分钟)
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能感受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教学时我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寓寄作者情感的形象。接着让学生将勾画的这些形象板书到黑板上展示。勾画并板书的寓寄作者情感的形象有“蘑菇”“身影”“鸟鸣”“声音”“热土”“温暖”“花儿”“芬芳”“明月”“不熄的灯”。我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描写的这些形象:1、结合课文语境,引导学生感悟词语所表达的意思,“蘑菇”“身影”这是母亲所熟悉的,这写出了母亲对游子的牵挂;
“热土”“温暖”喻游子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故乡的温暖;“花儿”“芬芳”喻游子走到哪里都能闻到故乡的芬芳;2、让学生结合寓寄作者的形象展开想象和联想,“鸟鸣”“声音” 抓住声音此拓展开来,想象这声音可能指的是那些声音?(生可能会回答有母亲的、父亲的、朋友的……)写出了故乡的景,故乡的人,故乡的情; “明月”“不熄的灯”这是母亲心头的一点亮光,以“明月”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明月的诗,古人常借明月表思乡之情。诗句本身所包含的深刻

斗笠.1doc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4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