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ppt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重点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 3. 联系学****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德育
丁肇中(1936——),美籍华
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者。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
阿伯,1962年获物理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
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
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
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彷(   )徨(   )
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彷徨:
zh ào
cuò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检查预****br/>páng
huáng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整体感知: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格物致知
含义
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含义: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
古今区别:
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
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
论点
结论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速读课文、整体理解、揣摩思路
方法提示: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迅速抓住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以及承上启下的段落或各段的关键句子。
想一想
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
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5
  • 文件大小305 KB
  • 时间202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