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赤壁》教学设计.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赤壁
大悟县四姑镇中心初中 张从继
[文本解读 ]
《赤壁》 这首诗是诗人杜牧经过赤壁 (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的赤矶山) 这一著名古战
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208 )
十月, 三国能鼎立, 赤壁之战则在这个历史关键时刻起了决定性作用。 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
果众所周知:孙刘联军通过孔明借东风击败了曹军。
很明显,诗在这里以地名为题, 实为作者怀古咏史之作。 杜牧的咏史诗,是唐朝此类诗
歌的巅峰。笔力刚劲,哲理深沉,形象生动,让人叹为观止。但作为咏史诗,杜牧的咏史诗
也难逃一般咏史诗的樊篱。因此, 《赤壁》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对历史
的认识和作者对自己主观感情的表露。即所谓名为咏史, 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 赤壁也不
再是作者关注的对象,历史的兴亡感才是本诗所要表露的情感,只是表露得形象含蓄而已。
这种含蓄又成了杜牧咏史诗的另一个特点。
诗的前两句叙事,从眼前“沉沙”的“折戟” (折断的戟。戟,古代的兵器。 )经六百余
年沧桑历史而“未消”的史实, 点出赤壁曾有过战争风云,同时也暗寓了岁月流逝而物是人
非的感慨。 而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 手持沉沙多年的折戟, 诗人心绪难平, 借这江水 “磨洗”
了的折戟辨认,不曾原想手中之物居然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
两句虽同为叙事,但是前两句写实,后两句为联想,为虚。这种虚实结合,给读者无限
的想象和联想: 三国的赤壁之战又蒙太奇般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脑海。这种历史的“重温”和
“回顾”为后文两句的论史抒怀作了铺垫。
诗的后两句议论。诗人一反传统看法,在他人眼里铁定的史实面前,援疑质理,引发议
论。 这两句议论反映出诗人在历史动荡的晚唐中敏感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 在作者眼里,
他首先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诗人认为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类似于“东风”的机遇。如果
这种 “东风” 不给周郎方便, 那么铜雀台这种重台密阁将 “锁” 住了 “二乔” 的美艳之躯了。
“二乔”在这是首诗已经有个新的含义了,指的是东吴的前途命运。如此, 作者用一个表假
设条件的复句, 写出了东吴的败亡, 曲折地反映出他壮志未酬, 同时这两句议论还表明只要
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首先在于叙事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叙事又虚实相生, 前两
句叙事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后两句议论深化前两句叙事,突出主题。其次,在写法上,本
诗以小见大。用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深刻警策。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背诵诗歌;
通过讨论、启发等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难点: 体会诗歌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方法 ]
本课通过自读、默读、齐读、背诵、讨论、启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兴趣,发挥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导语一:在三国历史中, 有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比如说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最终
决定了三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赤壁》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