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流水账【作坊流水账】.doc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998、1999年的夏天特别热,动不动就到了40度。我还没有毕业,暑假在家热得呆不住,就跑到《三联》找点事儿干。最早在旧报摊上看到三联,很便宜的买回来,上课很无聊正好可以看。那堆杂志里记得住的封面是《吃药走进新世纪》。   那时候三联还在净土胡同,和《北京法制报》是一个院子。我先推开阅览室的门,管报刊的吴老师说你去找苗炜,就在里面那间,“他也是个年轻人”。见到苗炜,我说我知道你,在《足球》报上写“京华新村”;估计苗炜有点不好意思,他应该觉得自己的影响力应该不止于体育圈儿。苗炜大概问了问我学什么、英语好不好之类的。我的目的特别单纯,就是找个事干,最好忙得要死,对付第一次失恋后的空虚。   当时的三联还处于前工业时代,基本上“通信靠吼、治安靠狗、出门靠走”。编辑部只有一部电话,在高媛的桌上,有两三台康柏电脑,极其老式,唯一的用途就是中午玩“俄罗斯方块”等弱智游戏。这类游戏苗炜总是乐此不疲,后来有了手机就在开会的时候玩“贪吃蛇”,打下“三联”最高分。当时一起在三联“混搭”的还有许知远同学,许同学现在是《经济观察报》的主笔、“青年思想家”。1998年他休学了一年,旅游归来,整天也是无所事事。许同学酷爱看书,“一天不读书就赶不上许知远”,也是苗炜自我激励的榜样。好几年后,许知远中午到我现在的单位蹭饭,还是背了一个硕大书包,刚刚从北大图书馆借书出来。我们一边吃盒饭,一边扯淡,突然许同学特别认真地说,“你觉得生活有意思吗?”这种对价值观和人生意义的追问,让我很惭愧。   办公室总是空荡荡的,只有星期一,各位大爷才纷纷露面,在会议室东倒西歪开个会。这样的选题会对我来说是上课,总能上升到世界观教育。朱伟是老师,每周要给老师“交作业”。在我呆的几年里,三联一直是个作坊。所有选题堆在主编朱伟那里定夺,连同最后的生杀大权。主笔们带着各自的兵开个小会,“孩儿们”拿到“令箭”就可以散了。潘先生与朱伟比是另一种风格,总能给人长者般的关怀,这种教益并非来自一条稿件的解说,有时候你看到老潘在,你还会觉得自己在干着“知识分子”的事情。   我的第一篇稿子废话连篇、狗屁不通。那天中午苗炜喝了点酒,红着脸把我叫过去,喝斥:“不要过高估计读者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不要过低估计读者的智商,你把这句话重复一遍”。后来我也带新记者,也有机会让别人再去重复这句话。   老同志们的收入不高,1998年的时候好像给配了一个传呼机,1999年个别同志才用上了手机。大学时拿过一次稿费,好像3000字的稿子200多块钱吧。2000年春节前,我基本定下了在杂志工作。第一天过去,编辑部刚开完会,任波(现在《财经》)过来跟我说,“你赶上好时候了,第一天上班工资就改了。”记得当时主编朱伟撇撇嘴说,“要是一个月做一个封面就一万多了”。当时取消了底薪,按页数和版面给钱,完成任务的话,能有四五千块钱。我第一个月挣了6000元,这相当于读书时一年的生活费。我拿出3000元给父母换了一台电视,剩下的钱“十一”时到广西玩了半个月。   网络时代来了。虽然《三联生活周刊》还窝在小胡同里,但已经被网络春风忽悠得晕晕乎乎。有一小撮同事去了网站,很长一段时间选题会总被“张朝阳”、“王志东”等人把持。直到后来做了一期《偶像的黄昏》,这波人才算退出主流话语。记得网络最火的时候,许知远在办一本杂志,跟我约稿,作一篇“网路时代的年轻人”,等我把

流水账【作坊流水账】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琥珀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06-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