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达芬奇为什么这么厉害 从“达芬奇”事件看媒体再追问.docx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对“达芬奇”号称从意大利进口的部分家具涉嫌伪造产地进行了曝光,将以经营高端家具品牌闻名的“达芬奇”推到了风口浪尖。此事经央视报道后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各类媒体纷纷转载甚至派出记者采访报道此事。然而,从央视率先掀开冰山一角,到其他各类媒体紧跟其后进行铺天盖地的穷追猛打,再到仅有少数媒体零星报道事情进展,前后也就一个月的时间。   如今,“达芬奇”方面仍未认错,相关部门尚未对此事作出处理意见,消费者心中还是疑云重重,但不少媒体已失去继续关注的耐心和热情,开始将目光投向其他议题。综观各家媒体对“达芬奇”事件的报道,几乎都对“达芬奇”涉嫌造假的行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从报道立场和客观中立上来说无可挑剔,但在对新闻事件的追问上还显得不足,值得媒体从业人员深思。      报道不够持续      仔细梳理“达芬奇”事件不难发现,这起事件从上升为焦点话题,到逐渐淡出公众视线,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即央视曝光→其他媒体跟进报道→“达芬奇”开发布会澄清→媒体新一轮质疑→“达芬奇”发公开信“喊冤”→媒体又一轮“炮轰”→媒体关注逐渐“降温”。这一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媒体报道“达芬奇”事件由热到冷的变化。   从时间节点来看,7月11日至8月初,也就是央视曝光后至“达芬奇”再发公开信“喊冤”之前,是媒体“火力”比较集中的阶段。这期间,各大媒体基本上不遗余力报道此事。以7月12日出版的南方都市报为例,该报7月11日A9版不仅转载了央视报道,还刊发了该报记者探访“达芬奇”广州专卖店以及东莞长丰家具有限公司的报道,并在A2版显著位置刊发了评论。7月14日,该报又以头版大照片和A6版整版的篇幅报道了“达芬奇”发布会的情况以及对洋家具的质疑。同一天的新快报除了在一版重点导读外,还以A8、A9版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此事。   然而8月初,“达芬奇”再次发出致媒体记者的公开信后,媒体对“达芬奇”事件的关注程度开始明显不如前一阶段。以腾讯网“达芬奇”事件专题网页为例,7月11日至7月28日是媒体报道高峰,该专题网页共转发媒体稿件138篇,。仅7月12日一天,就转载了羊城晚报等媒体的稿件28篇。但7月29日至8月8日,仅转载了24篇稿件,。但到了后期,尽管杭州等地媒体曝出消费者起诉“达芬奇”,但未能引起普遍关注。   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这种天然的使命和责任,要求媒体在报道涉及公共利益的复杂事件时,应保持报道的持续性,将事件一追到底。遗憾的是,尽管到目前为止,“达芬奇”事件并未水落石出,尽管公众对事情的真相还不甚了解,除了少数媒体还在坚守外,大多数媒体已不像当初那样充满热情,公众从媒体上能了解到的有关“达芬奇”事件的最新进展也越来越少。      报道不够深入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门彻尔曾提出,新闻报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事实性报道,即仅对事实作出直截了当的说明;另一个则是调查性报道,对那些隐藏于事实表相背后的问题加以发掘。也就是说,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除了要报道新闻事实外,还应对新闻事件背后的东西进行深入挖掘和报道。   具体到“达芬奇”事件,媒体既应及时报道有关它的动态消息,又应及时对动态新闻的纵深给予关注。笔者认为,除了报道“达芬奇”事件本身,媒体至少可以将以下

达芬奇为什么这么厉害 从“达芬奇”事件看媒体再追问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琥珀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