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诗词.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漫谈
安徽濉溪县实验小学
赵远利
l 事实上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是终身学****者。——钟启泉
l 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黄庭坚
l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讲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l 综观名师课堂,一枝一叶都见功力,知识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即使是常态课,也总能感受到别样的魅力。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高屋建瓴,方能挥洒自如。”
教师为什么要继续教育??
(电视剧《心术》的启示)
l 带着问题去学
l 交流互动地学
l 专心致志地学
一、终论国培之目的
l 理念变观念
l 观念变方法
l 方法变行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l 语文教育留下了什么?课文内容忘记了,细致的分析忘记了,精彩的讲解忘记了。
l 留下了语言,认识4000多个汉字,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l 留下了能力,书写能力,读书能力,表达能力。
l 留下了****惯,养成了读写****惯,朗读****惯。
l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南怀瑾先生:
l 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把它叫做“经典”。
l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l 季羡林说:“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l 这是对民族传统教育的一种保护,小孩背诵唐诗和古文,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面,接受民族传统教育,现在中国古文化都被世界重视了,难道我们自己不应该重视吗?老祖宗留下的是精华,外国人都学会了,我们自己不会,岂不可笑?
l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余秋雨

l 啊,诗从何处寻?
l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l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l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l ——宗白华《艺境·流云》
二、从“香菱学诗”看古诗教学
《红楼梦》的第48回: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自己对作诗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
诗题:月亮
l 黛玉:
l 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的第一首诗: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评价: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诗少,被他束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的第二首诗: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评价: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闲”
香菱的第三首诗“梦中所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众人评价: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诗歌创作的有效评价:
l 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
l 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
l 第三首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
三、新课标关于古诗文教学
“课程目标”的阐述
古诗教学
l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
古诗教

古诗词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