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风诊疗规范修改版.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 风
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轻者不经昏仆仅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最早出现“中风”在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
理论发展
唐宋以前:“外风”学说,多从“内虚邪中”立论。
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主因。
邪中深浅,病情轻重:中经络,中脏腑。
金元时期:突出“内风”立论,转折点。
四大家:热,火,风,痰。
清代王清任:“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CI)、脑出血(ICH)、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等,总体上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
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中风的病期可以分为急性期(发病后两周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发病两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
【临床表现】
本病以突然意识障碍或无意识障碍、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根据意识有无障碍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
颅脑CT、MR对本病有确切的诊断意义,可分清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
病因病机
病因:由于内伤积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导致或心火暴甚,或湿痰生热,以至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根据病位浅深、病情轻重,中风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中经络与中脏腑最主要区别:是否有神志障碍。
中经络:凡以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角喎斜,而无意识障碍为主症者,为中经络。
中脏腑:凡以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为主症者,为中脏腑。中脏腑因邪正虚实的不同,可分为闭证和脱证。
中经络(急性期)证型
(1)风痰入络证
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症,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证机:脉络空虚,风痰乘虚人中,气血闭阻。
治法:滋阴潜阳、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制首乌汤加减
方剂组成:制首乌20g 炒杜仲 12g 白芍12g 归尾6g 川芎3g 淮牛膝9g 炒黄柏3g 化红3g 京半夏12g 夜交藤15g 天麻15g 钩藤后下15g
语言不清者,加石菖蒲15g、炙远志12g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桃仁9g 红花3g等活血化瘀。
(2)风火上扰证
常感眩晕头痛,耳鸣面赤,腰腿酸软,突发口舌歪斜,言语不清,半身不遂,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肝肾阴虚,痰热内蕴,风阳上扰,经脉痹阻。
治法:镇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汤加减。
中脏腑(急性期)证型
凡以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为主症者,为中脏腑。
(1)闭证:神昏,不省人事,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二便不通。闭症可分为阳闭(病性以实为主)和阴闭(病性以虚为主)。
阳闭:兼见面红气粗,躁动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滑有力
证机: 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 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中成药: 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灌服。醒脑静20ml-40ml加入5%%生理盐水250ml-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并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阴闭:
症见:神昏痰多,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
证机:痰浊偏盛,闭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熄风,辛温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苏合香丸
方剂组成:法半夏12g 茯苓15g 橘红9g 竹茹6g 郁金15g 石菖蒲15g 胆南星6g 天麻10g 钩藤后下12g 枳实12g 远志9g 丹参15g

中风诊疗规范修改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ongxinado
  • 文件大小224 KB
  • 时间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