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都是类比惹的祸.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都是类比惹的祸
记得一次等比数列公开课上,我在课前作了如下设计:首先和学生一起在上一节课学****的等比数列有关概念、通项公式等内容的基础上,回忆等差数列的有关结论,作一类比,以达到研究相关联数列的通法,然后给出等比数列的前项求和公式,再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巩固新知。并准备了一个表格,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易于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在课上我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从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出发,对两者的有关概念(公差与公比、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通项公式等进行类比,我看到学生们都已对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出一种能更深一步理解知识的喜悦和再探究的欲望。借此机会,我又引导学生一起推导出了等比数列的前项求和公式。公开课气氛热烈而又紧张,我心中也为自己课前教学计划的准备工作没有白费而暗自高兴。
正在此时,学生小明举手问:“老师,等差中项,等比中项。等差数列的前项的求和公式是,能不能把等比数列前项的求和公式写为?”
他这一问题问得突然,不仅我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而且教参中也没有提到过有此类猜想,此问题一出,一下子在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中炸了锅。我心想:不好,课要上砸了。若在课上进行,我心中没底;让学生课后讨论,又会打击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毕竟学生作出猜想难能可贵,思维的火花稍纵即逝。情急之间,我决定鼓励猜想:“很好,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由等差中项到等比中项,猜想由等差数列前项求和公式到等比数列前项求和公式,你的猜想是合情推理,但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该怎样判断呢?”学生们听后开始思考,并相互讨论起来。后面的听课老师也窃窃私语,为我捏一把汗。整个课堂沉浸在浓郁的探究氛围中。这时,有一个学生建议说:“正确与否,不如先找个实例分别代入计算一下。”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约定:正确答案应该是15,而猜想公式算出来却是
。大家回头看看小明,都笑了起来,小明的脸一下涨得通红。
看到这些,我心里不禁一楞,象这样的话,谁以后还敢在课堂上提猜想,更不用说去学作猜想了。于是我以肯定的口吻说:“其实我们今天应该感谢小明同学,是他的猜想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锻炼了我们的思维。”然后我舒缓了口气:“这节课我们又一次灵活应用了举反例来判断命题的真假,也体验了研究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猜想证实猜想改进猜想。那么,我们是否还能改进小明的猜想呢?让我们结合等差数列前项的求和公式和等比数列的特点再来探究。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中出现的形式类比推理到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中会有是合情推理。大家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一学生:“我发现,两种数列的定义决定了等差数列定值,而等比数列有定值。”
另一学生:“ ,不就是说,这里是指项的积而不是项的和。”
同学们和我不约而同地释怀,经过探讨,改进了小明提出的猜想公式,也算是一种发现。
又一学生按奈不住举手:“老师,既然由等差数列能类比推理到等比数列,那么是否有等和数列、等积数列存在呢?”好家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说实话,我也从没有认真考虑过还有这些数列,但学生的提问沿用类比推理,真的还就在情理之中。看来,当学生的猜想得到肯定时,会激发他们思维的发散和创新。我不禁为该生大叫一声“好!”然后问:“那如何来研究呢?”一位平时发言很少的同学,也许是受课堂热烈气氛的带动而答:“老师,对于研究数列的模式,我想是否可以借用研究

都是类比惹的祸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52129****
  • 文件大小94 KB
  • 时间202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