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间艺术.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民间艺术-- 斗笠姓名:蔡曦学号: 10071101 专业:产品设计指导老师: 张新怡摘要: 在机械化、流水线作业的工业时代, 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民间手艺遭受巨大冲击。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许多民间手艺已经渐行渐远, 面临失传。拯救民间手艺这块古老的招牌, 该从何处入手? 本文就是先介绍斗笠的一些基本情况,最后阐述了斗笠现在面临的情况,也说明了民间手艺在面临各种冲击。关键词: 斗笠、民间、工艺定义斗笠,又名笠帽、箬笠。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在江南农村一带, 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 他们不管天晴下雨, 都戴在头上。成了自己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斗笠- 起源斗笠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诗经》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人所用。《说文》中提到一个“簦”字, 意为竹篾编的有盖有柄的遮阳挡雨的器具, 而有盖无柄的则称之为笠,又叫笠帽。俗语称之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斗笠是一种遮挡阳光和蔽雨的编结帽。又称笠、笠子、笠帽。从《诗经》“何簑何笠”、《国语》“簦笠相望”来看, 斗笠作为雨具,至迟出现于公元前 5 世纪初。此后,斗笠在民间一直沿用, 常以材质区别品名。①箬笠: 即竹笠。又称箬帽。以箬( 一种细竹) 的叶或篾, 夹细纸制成。②草笠: 以草梗编成。其中芦苇质的称苇笠,香蒲质的称蒲笠。③毡笠: 以毛毡片制成。④雨笠: 雨林地带采用当地棕皮、棕毛编结的大斗笠。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的斗笠各具特色(见图)。斗笠制作斗笠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 编织而成, 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 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 笠面再涂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 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国语》)。古诗文中, 故常蓑笠并用,“圆笠覆我首, 长蓑披我襟”(唐?储光羲《牧童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斗笠,又名箬笠。“楚谓竹皮曰箬”(《说文》) ,即以竹皮编织的斗笠。“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父》)。有的斗笠, 以葵叶铺陈笠盖, 因而称之为葵笠。有的则以笋壳夹于竹篾中,“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唐?高适《渔父歌》)。在武侠小说, 斗笠常为高人手中的武器, 往空中一掷, 旋转飞行, 直奔对方头颈, 使读者叹为观止。历史中方斗笠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其发展经历了汉代的雏形期, 明代的成熟期, 清代的鼎盛期, 民国的兴盛期至建国以来的繁荣、衰败期。相传乾隆年间, 时任太常寺博士的中方荆坪村人潘仕权执掌宫庭礼仪, 他回乡省亲返京, 将中方斗笠献给乾隆皇帝, 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极高赞赏。从此中方斗笠成为清朝贡品, 名声鹊起。解放后, 中方斗笠历久弥新, 十分走俏,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方年生产斗笠 800 余万顶。 1979 年, 中方斗笠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 1985 年马尾斗笠在北京农展馆展出,产品风靡香港,远销日本、荷兰、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斗笠成为怀化首个打入国际市场的创汇产品。鉴于中方斗笠具有新颖、美观、时尚、防晒、透气、隔热、防雨、耐用等多种功能,加上本帽轻盈, 顶戴舒适, 防风稳固, 帽型非常适合我国农民朋友们

民间艺术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2579090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