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琢磨不透的“透光”镜.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琢磨不透的“透光”镜
  我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铜镜,其外表和普通古铜镜无异,也可以照面正容,镜背也有纹饰图案,但把它对准阳光或其他光源时,奇迹便会出现:铜镜背面的图纹会被映射到墙壁上。这种镜子叫魔镜,又叫透光镜。铜镜体是不透光的,“透光”之名不过是借喻,镜背的图纹是怎样穿过镜体,又通过镜面反射出来的?这一直使古今中外诸多人士感到困惑。
  
  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录得知,透光镜大约出现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古代关于透光镜生产工艺、机理的研究始于北宋,此后各朝都有学者进行研究,人们对它的一些基本看法也渐趋一致。现代科学实验表明,所谓“透光”效应实际上就是映像。铜镜在铸造时因镜体厚薄不一,镜背图纹凹凸处凝固产生铸造应力,在研磨时又产生挤压应力,这样就形成了与镜背图纹相应的,但肉眼看不见的镜面曲率变形,就像一盆清水看似平静,但被阳光照射并反射到天花板时,水面的波纹就清晰地显示出来。也就是说透光镜反射出的魔幻般的图案是由辉线和暗线组成的,这两种线条是因镜背凹凸而引起的明暗差异。
  古代透光镜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产物,在实际制作中影响“透光”的因素很多,生产难度很大,因此透光镜在古铜镜中难得一见。透光镜的外形要薄,镜背必须有一定的图纹凸起,凹凸反差越大产生的辉线、暗线越分明,映射效果越好。这也是古代透光镜多见于图纹精美、体薄灵巧的战国镜、汉镜的主要原因。
  透光镜的原理看似简单,实则不然。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吉田贞治作了大量研究后认为,镜背图纹凸起部位相对应的镜面是平的,故呈“全反射”(产生辉线);而无图纹部位相对应的镜面是凹凸不平的,故呈“紊乱反射”(产生暗线),但笔者在实验中也发现有完全相反的情况。图1是战国云雷地纹连弧纹镜(图2)的映射图像,最亮处是三条辉线,其相对的部位是镜背的三弦钮,(也叫桥形钮)。更为称奇的是这桥形钮是凌空架起的,而钮上的三条弦纹却能越过空间透过镜面反射出来。汉代星云镜(图3)的映射图像(图4)则相反,暗线部分相对应的部位是镜背凸起的星云纹和博山钮。对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解释。
  
  元代邱吾衍《闲居录》云“世有透光镜,似有神异,对日射影于壁,镜背文藻于影中――皆见。”实际上,这种“一一皆见”的情况在今天存世的古代透光镜中已很难见到,其映射图像多模糊不清,或是局部映像,或映射图像与镜背的图纹并不完全一致。这也许是因为历史的巨手给古镜披上了“包浆”的外衣,影响了映射能力?或是因为铜锈侵蚀?或是历经千年的掩埋铜质发生了变化?答案有待于古铜镜研究的新发现。

琢磨不透的“透光”镜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