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摘要]西藏改则县多不杂铜矿床是近年发现的超大型规模的斑岩型铜矿床,由于此矿床的发现,使班公湖~怒江构造成矿带成为继玉龙、冈底斯之后的西藏第三条斑岩铜矿带。矿区位于羌塘地块最南缘、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的中生代铁格隆构造岩浆弧中。矿体产于花岗闪长斑岩及其曲色组围岩中,花岗闪长斑岩全岩矿化。区域上近EW向F2断层从矿区中部穿过,为矿区的主要控岩~控矿构造。
  [关键词]西藏 多不杂 铜矿 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5-24-1
  1地质特征
  
  多不杂铜矿床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境内,距离改则县城90km。矿区坐标东经83°25′00″~83°27′00″;北纬32°49′00″~32°50′30″,。
  
  矿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下侏罗统曲色组第二岩性段(J1q2)、下白垩统美日切错组(K1m)、古近系康托组(E3k)和第四系(Q)。曲色组(J1q2)是多不杂花岗闪长斑岩的主要围岩,大面积分布于矿区中部、南部。美日切错组(K1m)呈近北东向分布在曲色组北侧,岩性为紫红色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安山玢岩。康托组(E3k)仅在矿区的北部有少量的分布。
  
  矿区构造以断层和裂隙为主,矿区内发育近东西向的F2断层。在岩体内外接触带及断裂两侧有密集的次级裂隙构造。F2断层位于矿区中部,断层面南倾,倾角70°±,构造破碎带宽75m,断裂带形成较早,为多不杂花岗闪长斑岩的侵入提供了通道和空间。这些裂隙成为重要的容矿空间,主要充填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裂隙面平直,为成矿期后构造作用所致。
  
  矿区岩浆岩发育,有花岗闪长斑岩(γδπ53)、辉绿岩(βμ53)、玄武质安山岩(αβ53)出露。
  
  自斑岩体至围岩初步划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表现为变长石石英砂岩中的条带状绿泥石、绿帘石化、硅化)→褐铁矿化角岩带。
  多不杂矿体产于多不杂花岗闪长斑岩体的钾化带、石英绢云岩化带及岩体边部的青磐岩化变长石石英砂岩中。
  2成矿因素与成矿规律
  多不杂铜矿床是斑岩型矿床,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对矿床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
  
  多不杂铜矿赋存在多不杂岩体和围岩中,据李金祥(2008)研究,多不杂含矿花岗闪长斑岩的SHRIMP锆石U~±。多不杂铜矿以高盐度、富含多相子矿物的包裹体发育为特色,透明子矿物有石盐、钾盐、红钾铁盐、赤铁矿和石膏;不透明子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黄铜矿。同时,多不杂铜矿中发育丰富热液磁铁矿。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250~420℃之间,平均为395℃,~%wt%,%,最高达76%,最小捕获压力为12~22Mpa。多不杂铜矿床硫化物的δ34S同位素范围~~2‰,热液总硫大致在0值附近;硫化物Pb同位素均一。多不杂矿区丰富的磁铁矿和包裹体及S同位素特征,均预示着成矿流体和金属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而且成矿岩浆~热液具

西藏改则县多不杂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