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一一“火把节”。这 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 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 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 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 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苗族的“芦笙节”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口,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一一“芦笙节”。这几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欢腾喜庆的气氛之中。村村 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小 伙子吹起芦笙,姑娘们踏着芦笙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芦笙是苗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乐器, 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在春节之后,春耕之前,预祝新的一 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和向对方父母显示自己才能的 时机。节口前,青年们常常把H己心爱的情人向母亲和嫂嫂透露。芦笙节时,母亲们通过 对青年们的歌舞技艺的现场观察,品评他们的聪明才智,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 劳动好坏,帮助子女选择好对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于歌舞、道德败坏、劳动不好的人, 是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的。“芦笙节”期间,还举行斗牛、赛马和篮球比赛等。
京族的“哈节” “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它是住在南海北 部湾几十个海岛上的京族人民的传统民族节口。据传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 族地区,借传歌为名,动员大家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他的歌声悠扬动听,深受群众喜爱。 后来,人们建了 “哈亭”,以唱歌和传歌的方式纪念和赞美这位歌仙。于是形成了一年一 度的“哈节”。哈节里唱的歌,称为“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由专人演唱,平时一 般不唱。“唱哈”的角色有三个,一个男的称“哈哥”,专司操琴伴奏;两个女的称“哈 妹”,轮流演唱。歌声婉转,琴音柔和,别具一格,饶有风味,歌词内容多受汉族诗词歌 赋影响,或咏唱传统故事,或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或叙说历史人物,或颂扬友谊及 爱情,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京族人民很重视“哈节”。每到节日,他们清扫屋院,穿起 盛装,兴高采烈地云集在“哈亭”听“哈”。
毛难族的“庙节”庙节是毛难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每到庙节,毛难山乡家家户 户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在中堂插上柳枝,上面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米饭团,象征硕 果累累,五谷丰登。这一天,男女老少新装艳服,提着用一种叫“发多”树叶包着的五色 糯米饭和粉蒸肉,去走亲访友,妇女们也欢天喜地带着儿女回娘家。毛难节的来由,一是 向天神乞求风调雨顺;二是祭奠传说中毛难山乡饲养耕牛和菜牛的创始人一一三界公。过 节时,各家各户还要给自己的耕牛吃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01601
  • 文件大小563 KB
  • 时间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