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渔父》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渔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能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并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二、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当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他义无返顾地投入了汨罗江,那声巨响仿佛还响彻在我们的耳边,究竟是怎样的信念使他坚定地一跃呢?
今天,我们学****渔父》,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
三、检查预****br/>

渔父(父同“甫” )
圣人不凝滞于物(表示被动)
何故深思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名词作动词,敲打)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后,在湘江边上徘徊,在江边上边走边吟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是以见放。
因此(我)被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怎么能够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去蒙受污浊的外物呢?
(反问句强调了屈原不惜牺牲生命坚持理想的态度。)
四、质疑
1. 《渔父》的作者?
【明确】《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2. 为什么要以“渔父”为题?——渔父在本文起着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要写渔父这个人物?)(哪位同学能帮着解决的?)
【明确】
①线索作用,本文由三次对话构成,都是渔父主动发问,他的问话贯穿了全文。
②如果没有渔父的一再追问,屈原也只能独自在湘江边上徘徊,作者也就不能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屈原的思想。
③用“屈原”为题也未尝不可,但如此就有了列传的性质,有真实性。事实上,屈原是不是真的在江边上遇到了这样一位渔父呢,不一定。这是作者的假托,通过两人的对话,来表现屈原内心的矛盾;用渔父来衬托了屈原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问题探讨:
分组讨论,结合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概括说话者的形象及处世态度。
屈原
渔父
世浊我清,众醉我醒
水清濯缨,水浊濯足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莞尔而笑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鼓枻而去,歌
●屈原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胸中久蓄的痛苦一经触发,回答就显得格外愤激。这句要读出昂扬、傲然之气,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同时还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反问强调了他不愿随波逐流,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
总结:

《渔父》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50986****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