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传染病预防控制.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传染病预防控制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
     丙类传染病(10种)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1)由活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2)有传染性、可以传播。
3)传染病的发生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4)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性:流行性、
季节性、地方性和周期性。
5)人体感染传染病后,能产生针对病
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2、传染病的特点
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新的易感者、形成新的感染,并且不断发展的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病人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一)传染源
1、病人作为传染源
传染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染病的病程经过,一般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同,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其数量和频度。
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是决定患者需要隔离多长时间(隔离期)的重要依据。
(1)潜伏期
  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最早的临床症状这段时间。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①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②根据潜伏期可以推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并依此追踪传染源。
③根据潜伏期长短,可决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检疫期限按最长潜伏期确定。
④根据潜伏期可确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的应急接种时间。
⑤接触者在最长潜伏期内没有新病例发生,可以作为疫源地消灭的依据之一。
⑥实施某项干预措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观察,如发病人数下降,提示该项干预有效。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传染病预防控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