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的综合治理
一 害虫防治历史的演变
1 . 早期害虫防治时期(17世纪以前,由史前期~文艺复兴)
2 . 文艺复兴与农业革命时期(公元17~19世纪)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18世纪生物分类系统的提出;19世纪哈里斯《植物害虫论说》;防治害虫的5个主要措施如生物、机械和物理、农业、化学和遗传等的基本形成。
3 . 20世纪前期(20世纪40年代以前)
1915年桑德森发表《农田,花园和果园害虫》;1912年美国制定植物检疫法案;喷雾器,诱虫灯等相继问世。
4 . 二战后片面依赖化学防治时期(害虫防治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一系列有机氯杀虫剂(1939年滴滴涕,666),人们认为只要应用这类杀虫剂,害虫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长期滥用化学杀虫剂,导致:①害虫产生抗性;②杀伤天敌、次要害虫爆发、引起再增猖撅;③污染环境和生物浓缩(biological concentration)
1962,卡尔逊(Carson)发表《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5 . 害虫综合治理阶段(IPM)
60年代未至80年代初,先后提出。
6 . 害虫可持续治理阶段(SPM)
二 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1966年FAO及生物防治国际组织(IOBC)在罗马联合召开的会议正式提出IPM概念。
定义为:害虫综合管理是一套害虫管理系统,它按照害虫的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地运用适宜的技术和方法,把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之下。
马世骏(1979)对IPM的内容作如下说明:
综合防治: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
三 害虫综合防治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生物防治:如增加寄生昆虫,捕食性昆虫,食虫鸟兽和昆虫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化学防治:如各种杀虫剂,行为化学物质——性激素、集合外激素、拒斥外激素等多种信息素;
物理防治:以及利用声、光、热、电能方法直接扑灭现有害虫种群以减免损失等
植物检疫(法规防治)
林业技术措施
四 森林害虫可持续治理的理论和技术内涵
(一).可持续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所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
1980年,世界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5项文件:《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
从此,人类社会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Sustainable Development,SD),世界各成员国相继制定了SD战略与政策。
中国政府在SD后续行动中,作出了最积极的反应,于1994年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原国家林业部于1995年3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这也是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一个专项行动计划。该计划确定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1世纪中叶,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现代林业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 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SPMF)策略
SPMF以生态系统特有的结构和稳定性为基础,强调生态系统对生物灾害的自然调控功能的发挥,协调运用与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相和谐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 ,并在时空上达到可持续控制的效果。
简言之,SPMF是融技术、生态、社会和经济因素于一体的有关有害生物的协同御灾策略。
六 我国近年来的森防体系建设
经过50年的努力,我国森防管理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已形成了以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和森防总站为核心,以省、地、县三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为主体的检疫、测报、防治网络体系,具备了一支业务精、素质好、作风硬的森防队伍。
机构队伍
目前,全国现有各级森防检疫站2865个,其中省级站33个、地级站368个、县级站2464个;共有森防工作人员15613人,专、兼职检疫测报员30787人,高级工程师1600人。
基础设施
全国各级站共有办公室5730间,实验室、标本室、档案室1205个
害虫的综合治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