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
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异常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者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经治疗缓解后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1896年Kraepelin首次将两组外表完全相反而本质却相同的躁狂症和抑郁症归为一种疾病,并将其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关于单相与双相问题的讨论
Kraepelin按病程特点把躁狂症与抑郁症合成一个病种——躁郁症。
1962年,Leonhard初次提出异议,主张分成单相、双相两类。轮流表现为躁狂及抑郁者称为“双相”;而只表现为躁狂或抑郁者称为“单相”。
1966年,Angst与Perris更改其意,把凡有躁狂表现者,不管有无抑郁,均称为“双相”,其理由为抑郁相或许较轻,或许较短,但必然存在,而把单纯抑郁称为“单相”。
Dunner等主张把双相病例进一步分成Ⅰ、Ⅱ两型;前者躁狂较为明显,而后者为轻躁狂。
今年近年有许多学者对“单相”抑郁提出质疑,通过随访不少“单相”患者,竟有1/3出现了躁狂,变成“双相”。看来似乎又回到Kraepelin的观点。
病因
生物学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遗传因素
神经生化改变
神经内分泌异常
脑电生理变化
童年经历
应激***事件
认知理论与****得性无助
遗传因素
:心境障碍患者有家族史者为30%-%。心境障碍先证者亲属患病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
:%,%。患心境障碍寄养子,亲生父母患病率为31%,养父母为12%。
:目前多倾向于多基因遗传方式。
:Egeland(1987),Mendlewicz(1987)推测其基因定位X染色体的q27区域上。但以上两说均有待进一步证实。
神经生化改变
-HT假说: 5-HT1A和5-HT 2A受体功能相互拮抗,两者平衡才能使心境正常。抑郁症、躁狂症患者5-HT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β1受体和α受体功能相互拮抗。抑郁症、躁狂症患者NE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D1受体和D2受体功能相互拮抗。抑郁症、躁狂症患者DA受体功能不平衡而发病。
:cAMP和PI代谢异常。
(季节性情感障碍):5-HT过多转化为褪黑素。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垂体—肾上腺轴(HPA):抑郁症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提示其中枢NE功能低下,导致下丘脑脱抑制,释放较多的CRF,进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更多皮质醇。
—垂体—甲状腺轴(HPT):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抑制试验阳性,这是重要的心境障碍的生物学指标。有报道称10%的心境障碍患者可检测到抗甲状腺抗体。这些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甲低。
—垂体—生长素轴(HPGH):抑郁症患者自身诱导睡眠刺激的GH释放迟缓,对可乐定诱导GH分泌增加的反应变为迟钝。提示抑郁症患者GH反应低于正常对照组。
脑电生理变化
睡眠脑电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增多;REM睡眠潜伏期缩短,且抑郁程度越重,REM潜伏期越短;REM睡眠密度增加。

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新人
  • 文件大小2.76 MB
  • 时间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