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声乐课教案10.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声乐课教案一、课题:歌曲《玛依拉》演唱二、教学目的:训练学生正确的运用气息,以中、低声区为基础,学****训练假声技术,逐步拓宽音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三、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启发、指导四、教学重点:1、练声时中声区声音要用气息支持,要建立假声概念,以达到稳定的流畅自如的中声区。2、演唱时要在气息的支持下,软腭上抬,喉头下放,使声音过渡到头腔的最佳位置。3、《玛依拉》演唱要注意吐字发音、真假声运用,歌曲风格。五、教学过程:1、发声练****谱例:|32|1—|||34|54|32|1—||运用u(喔)、ou(欧)、yi(依)、ma(吗)分别代入a、b练****并示范。要求:发声练****时,要注意始终保持住膈肌和两肋的张力,使每个音都搭在气息的支点上,并要唱的均匀,要做到声音连贯、圆润统一。2、歌曲介绍及演唱要求《玛依拉》新疆哈萨克族民族哈萨克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的伊犁,木垒和巴里坤,少数居住在青海和甘肃田比邻的新疆地方。哈萨克人以放牧为生,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歌唱,那里的民歌富有草原风情。嘹亮、高亢、内容丰富,有表现牧民骑着骏马,赶着马群或羊群唱的“牧歌”,反映牧民纯朴的爱情生活,旋律悠扬动听的“情歌”,以及伴随婚礼的,节拍自由,旋律轻快活泼的婚礼歌。这首歌从题材看,是新疆民歌中的“颂赞歌”。传说玛依拉是新疆阿吾勒草原上漂亮,善歌的哈萨克姑娘,美丽富饶的草原赋予她夜莺般的动人歌喉,她的歌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牧民们人人都知道她,常常聚集在她家帐蓬周围倾听她美妙的歌声,无数哈萨克青年被她的歌声倾倒,玛依拉是哈萨克人民心中的偶像。全曲由四个乐句和后加八小节带副歌性质的扩充句组成,为乐段式分节歌形式,全曲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前三句为一部分,后两句为一部分,前部分旋律处于较高音区,用于56712这五个音,高亢、热烈、活泼;后部分旋律处于较低音区,用123456六个音构成,两部分旋律既有对比,又协调统一,并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练唱这首歌首先要注意以下几点。1、这首歌情绪热烈奔放,速度较快,气息的运动要深、通、稳、活。气要吸得深,腰腹周围要有气息运动的两种力量形成的对抗感觉。腰部推挤腰带的动作稍快而有力,气息的流量稍大,流速稍扩大,并有良好的控制,刚柔相济,上下贯通。乐句较长,如中间不换气,要唱完整句会有困难,但又不能因换气而唱“断”了句,应在保持各发音器官发声状态的前提下,用口鼻同时迅速地吸气,整个“管道”畅通无阻,不会因换气而使发声状态与声音位置变动。2、在深吸气的同时,喉咙上下“竖”向充分打开,尤其要注意口咽腔上部拱成“圆屋顶”状,以利声波的滑动和折射。当深吸气时,横膈模下沉,加强腰、腹部两肋吸气肌肉群控制、牵制气息的能力,解除喉咽部的压力,做到发声时喉位低,咽壁始终稳定挺立,在产生喉咽腔共鸣的同时,通向鼻腔,获得上下贯通的混合共鸣和高泛音共鸣。发音时,要想到“向后靠,向上吸”和母音从“喉”出发,在咽腔、软腭和舌的中后部形成,经过舌尖、舌面、软腭、唇、齿等部位的阻气作用,形成各种字和音高送出。心理感觉好象声音不是直接从嘴里平直地推出,而是穿过腭片,先向上,再向上,被头顶后上方的一股吸力吸出去了,这样发出的声音是明暗适度的、竖立、圆润、有穿透力的。3、歌词较多较密,大多都一字一音,而字在口中的发音走向感觉是横竖不同,进出不一,为了保持咬字发音的线条统一,声音色彩协调,要根据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讲究“前动后不动”“前变后不变”的发音原则,即咬字认声母在“前”,吐字腹韵母在“后”,首先口咽腔后半部要保持一定的空间和作形,后咽壁要挺立。咬字头时由于字音的发音不同,口腔前面部位开头不同,用力不同,有较多的动作变化,叫“前动”、“前变”,而母音主要是在口腔后半部,咽腔形成,因此口腔后半部要尽量少动、不动、少变、不变,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进而使各个音的韵母部分尽可能地稳定、连贯,叫“后不动”、“后不变”。

声乐课教案10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