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格律诗入门(二四)——近体诗21失对和失粘.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格律诗入门(二四)——近体诗21失对和失粘
第八节:失对和失粘对和粘(nián)的格律在盛唐以前不特别讲究,其中,粘更不讲究。直至中唐以后,还偶然有不对不粘的例子,(失对和失粘的失字是后代诗人说出来的,失:不合格。),而盛唐以前诗人认为不对不粘的并不是很严重。这其实也证明了格律诗是从古风逐渐演变而来的。(有些诗论家并不称做失对失粘,只称为拗对拗粘,有的诗论家也称失粘的近体诗为折腰体。),平仄不相对,(即不相反),叫做失对,本来,在原则上,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字字相对,(以第二字为准,其他各字可依照各种情形,分别加以判断,比如拗救,特殊平仄格式等)七言的失对,例子非常少(杜甫虽然有句,但那些诗都是古风式的律诗)由此看来,唐人也是尽可能避免失对的。,平仄不相同,叫做失粘。失粘的例子很多,例如:五律:首联对句与颔联出句失粘。五绝:七律:首联与颔联失粘首联与颔联失粘,颔联与颈联失粘。七绝:因为王维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里面有“阳关”一词,所以,有的诗论家也称这种绝句的折腰体(失粘)为阳关体。五律失粘较少,七律和七绝失粘较多,初唐诗人多不顾失粘,盛唐也有这样的例子,这表明在律诗形成的时候虽已有粘这种倾向,却还未成为必须遵守的规律,中唐以后,粘的规律渐严,但是,失粘不象失对那样容易觉察到,所以仍有偶然违犯的情况。这说明,律诗粘对规则是逐渐严格起来的。直到宋代,咱们还可以偶然见到失粘的例子:颈联和尾联失粘。但是,苏轼在这首诗里,似乎是有意求拗,诗中有许多拗字,又有三仄尾和三平尾,又有二四六的拗(划线处),这是故意造成古风式的律诗,目的是求取一种高古的格调,不可不辨。自宋以后,科场中不准有失对失粘的诗,于是粘对几乎成为近体诗的铁律。

格律诗入门(二四)——近体诗21失对和失粘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 文件大小13 KB
  • 时间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