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白话文运动.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
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动是指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旨在以白话文取代传统的文言 文的运动,是一场书面语的变革。白话文运动实际上与国语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语 运动树立起了“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面大旗,其中的“言文一致”就是指在书面上 以现代白话取代古代的文言,使口头语与书面语高度一致,即学者所宣称的“我手写我口” 、 “是什么时代的人, 说什么时代话”。白话文运动应和着国语运动, 掀起了书面语变革的热潮, 促进了我国文体的改革,在汉语书面语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国的书面语,在五四运动以前,一直是使用通行了数千年的文言。文言是先秦时期在 当时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世纪,人们的 口语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记录汉语的书面语——文言,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依然 故我,没有发生丁点变化,与口语严重脱节,距离口语越来越远,成为一种僵死的无所发展 的语言。人们说的和写的完全是两回事,这种状况,束缚了语言的发展,已经远远满足不了 社会发展对语言的要求,因此产生变革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客观需要。
唐宋时代,是汉语发展的近代时期,这时一种与文言相抗衡的、接近当时口语的书面语 ——白话,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产生了。白话产生之初,没有什么地位,最初是以说唱文 学的变文形式出现,主要是传播佛教教义,讲述佛教故事,而文言依然占据着正宗的统治地 位。即使如此,白话在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已是初露端倪,例如唐诗中的“黄河之水天 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宋诗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至今思 项羽,不肯过江东”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 插田”等等,无不是明白如话,初显白话的优势。由于白话来自民间,来自群众,其词汇系 统、语法系统与口语非常接近,通俗易懂,所以明清以来,白话的范围扩大到了讲史、民间 传说等方面,在通俗文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发展很快,影响也非常大。这时尽管白话没有取 得正宗地位,但在民间使用极广,当时的很多文学作品,如话本、 元曲、长篇小说等,如 《红 楼梦》、《西游记》、《三言二拍》等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文学名著都是用北方口语写成 的。这些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迅速流传全国,扩大了白话的影响,这种白话可以说是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语的源头。
白话文运动的产生并非偶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许多学者就发出了书面语与口语 一致的主张,呼吁“崇白话而废文言” ,白话书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虽然那时还没有人 自觉实现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变革,但是随着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浪潮的掀起,白话文运 动已是呼之欲出了。 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白话文学为 文学之正宗,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号。 1918年 1 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实现自己 的主张。同年 5 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反封建的战斗檄文《狂人日记》 ,标志着白话文运 动在文艺方面的首先突破。 1919 年

白话文运动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