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中医体质与健脾.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中医体质与健脾
【摘要】 对中医脾胃学说和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进行讨论, 强调调理脾胃对体质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中医体质;健脾
脾胃学说是中医脏象学的重要内容, 无论理论、临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体质理论始见于《内经》:“四季脾旺不受邪”。“内伤脾胃, 百病乃生。”近代对体质分类有新的研究。匡调元指出, 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 在环境的影响下, 在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中医强调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三因制宜, 中医体质研究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中医体质与可调性
1. 1 匡调元 以阴阳为纲, 八要(气血、寒热、燥湿、虚实)为目, 将病理体质分成六型。①晦涩质:面色晦暗、唇眶色暗、体内包块、痛有定处、舌青紫;②腻滞质:面色萎黄、胸胃饱胀、痰多带下、口干不饮、舌苔腻;③燥红质:面色红赤、口噪咽干、内热便秘、尿黄短少、舌红少苔;④迟冷质:面色苍白、形寒怕冷、夜尿多、喜热饮、舌淡齿印;⑤倦s质:面色s白、乏力眩晕、月经淡少、手足易麻、舌质淡;⑥正常质:面色红润、胃口好、不怕冷热、大小便好、舌象正。
1. 3 体质形成有先天因素, 而后天的饮食、劳作, 精神、疾病, 促使体质最终形成。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体质同时也是可以调整的。随着饮食起居、环境改变、体育锻炼、药物干预等改变, 体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调整、改善病理性体质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体现着中医学“因人制宜”的思想。
2 脾胃的生理病理与体质
脾主运化, 包括运化水谷、运化精微。《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素问集注》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以生养肌肉, 故主肉。”脾主肌肉和四肢, 四肢肌肉都依赖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脾运失常则生化无权, 可见肌肉四肢无力。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化源不足, 气血清阳无以实肢体, 水液内停, 则困倦乏力。痰饮水肿, 倦s质、腻滞质与之相关。
脾主升, 胃主降。脾胃气机升降有序, 关系到肝之疏泄、肺之肃降功能正常。气机运动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关键所在。而脾胃的升降是气机运动的核心环节。“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脾升则肝肾主升, 故水木不郁, 胃降则心肺亦降, 故金水不滞, 火降则水不下寒, 水升则火不上热, 平人下清而上温者, 以中气之善运也。”升降失调, 中气下陷, 阴火上升, 燥红质、晦涩质与之相关。
脾统血。脾气虚弱, 因虚致瘀。脾胃气虚, 血运无力, 必生郁阻, 脾虚不摄, 则血不循经而溢于经外, 虽经止血仍可不得消散, 亦可蓄而为瘀;脾胃阳虚, 寒凝脉络, 血流不畅, 涩而为瘀;脾胃阴虚或肠道津亏, 阴虚生内热, 热煎熬津液, 血流稠黏, 难以流通而成瘀;脾胃内伤, 运化失常, 气机失宣, 阻于血络, 血滞成瘀等。以上各种瘀血, 皆因脾胃功能失调, 气机阻滞而致。与晦涩质相关。
3

浅谈中医体质与健脾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酷酷誉为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