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贞观时期儒家文学观重建刍议.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贞观时期儒家文学观重建刍议
聂 永 华
由先秦儒家发轫诗教说,经过汉儒从时代政治角度胶着考释诗意发展,产生了风雅正变政治文学观。这么在使文学保持对社会生活热忱同时,也使作为人类心理——情感表现审美发明被扭变成了国家治乱兴衰“晴雨表”。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稳定性,这种政治和文学敏感对应“审音知政”文学观就成了考察文学恒久不变视角,历代统治者无不借用这副古老盔甲作为经邦治国思想武器,把文学纳入其思想体系之中。唐初统治者亦不例外。在贞观时期为了“多识前古,贻鉴未来”注释:
[1] 高祖下诏语,见《旧唐书》卷七三《令狐德棻传》。
而修撰一批近代史书总体框架中[2] 据《唐会要》卷三十六“修撰”条,官修近代史始议于武德四年,第二年下诏实施,然而“绵历数载,竟不就而罢”;贞观三年,“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贞观十年前后,基础告峻。关键有《梁书》、《陈书》(姚思廉),《北齐书》(李百药),《周书》(令狐德棻),《隋书》(魏征)《南史》、《北史》(李延寿),《晋书》(房玄龄、褚遂良等)。
,文学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相关传论中比较系统地评述了从远古到陈隋文学演变史。她们在对崇圣尚质儒家文学观和相关教化政治文学观自觉认同中,对近代文学(按:指魏晋南北朝文学,下同)尤其是“宫体诗”兴起以来文学现象展开了异口同声批判,在此基础上发表了她们对未来文学宏观构想。贞观时期这场声势浩大儒家文学观重建运动,以其主动性和不足,对贞观宫廷诗风生成产生影响。

汉儒开创“风雅正变”诗教观,即使标举颂美和乐之“正声”和怨刺哀思之“变声”,但显然是以“乐而不***,哀而不伤”[3] 《论语·八佾》。
温柔敦厚标准为祈向,安乐中和因和太平治世相取系而得到了尤其推崇,所以,文学也就成了“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毛诗序》)工具,并由此建立起一整套有明确价值标准批评话语系统。然而东汉以来连续动乱,魏晋玄学勃兴,儒家文学观受到了冲击,“诗缘情”[4]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审美文学观更是对“诗言志”功利文学观有力挑战,文学走上了表示个人情志轨道。文学观念更新引发了艺术文化形态嬗变,文学审美特质得以空前张扬。然而,南朝后期
“宫体诗”***亵卑弱格调,使诗歌情性发抒走入了歧途;“赏好异情而意制相诡”[5] [43]《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论》。
“新变”,又使艺术表现朝着文浮于质乃至以文灭质方向发展。所以,从历史和逻辑来看,随之而来反拔全部是势所肯定。刚刚一统南北贞观君臣,在着手新王朝礼乐建设时,文学观念重建也理所当然摆上了议事日程,她们以高度理性自觉进行着儒家文学观重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儒家文学观宣传运动。
长久以来,学界流行一个见解,认为唐初统治者在文化上采取了宽松灵活态度,儒、道、释三教并行。实际上贞观时期大致上是儒风盛行,活跃开放不足。唐太宗李世民对佛教表面上似乎也算热心,如建寺院,度僧众,设斋饭僧等,然而其“所修功德,多别有用心”[6] 汤用彤《隋唐佛教势力之消长》,载《隋唐佛教论稿》,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实际上则一直采取抑制政策[7] 高祖武德九年曾有抑佛之举,太宗曾两度颁诏抑制佛教,对以佛非儒之徒绳之以法,甚至处以极刑,对崇佛大臣给予廷辱和非难,在总结前代兴亡教训时,把造成“子孙覆亡而不暇,社稷俄顷而为墟”原因归咎于统治者“穷心于释氏”、“锐意于法门”。参赵克尧、许道勋著《唐太宗传》第十五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
;在因“宗承柱下”而上演“崇道尊祖”政治闹剧中亦不过是以儒说道。在贞观君臣心目中,儒家思想才是经邦立国指导思想,是创业守成、作训垂范精神支柱。她们“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8]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传上》。
,对儒家思想提倡不仅不遗余力,而且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方法,成了她们常常性活动,《旧唐书·儒学传上》云:
贞观二年,停以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于国学[9] 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儒学上》,武德二年,令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武德七年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九年,封孔子后代为褒圣公。
,以宣父为先圣, 颜子为先师,大征天下儒士,认为学官。(太宗)数幸国学,令祭酒、博士讲论,毕,赐以束帛,学生能通一大经已上,咸得署吏,又于国学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太学、四门博士亦增置生员……有能通经者,听之贡举。是时四方儒士,多理想典籍,云会京师。……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由这段史料能够想见当年崇儒热情之高涨。这些政策方法实施,从制度上确保了儒学成为凌驾于诸说之上思想权威;“筑学堂”、“增生员”诸举措,奠定了儒学复兴物质基础;
“置吏”、“贡举”世俗利益,意在诱导广大士人

贞观时期儒家文学观重建刍议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梅花书斋
  • 文件大小68 KB
  • 时间202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