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杨莉综述李家增审校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血栓形成起源于 19世纪初的现代凝血概念将从血细胞和血清中分出的"纤维凝块" 命名为纤维蛋白,并从血浆中分离出了其前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Fg的认识又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尤其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使Fg致血栓形成的机制在分子水平上得到阐述,从而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Fg与血栓形成 Fg与动脉粥样硬化: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以局部出血和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增生为特征,而Fg在这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文献报道,血管平滑肌细胞从中间层向内层的迁移及增生及其与 Fg和(或)纤维蛋白结合物的粘附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关键所在。特别在动脉粥样硬化磷脂表面等富含胆固醇处,Fg 结合固定能力会更强。同时,研究发现,在Fg生物合成和血管平滑肌增生间存在平行的胞质分裂效应。相反,IL-4 ,IL-10 和IL-13 可避免血管损伤、防止动脉硬化且可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对 Fg生物合成的调控。IL-6 通过肝细胞参与 Fg合成,IL-6 的降低则介质中 Fg分泌和β链mRNA 表达减少。研究同时发现,血管壁上单核细胞胞质分裂的活化位点对 Fg的诱导也起作用[1]。Fg降解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是通过其片段 D和E增强活化血小板的粘附作用而实现。EDTA 对此过程可不完全抑制,同时该抑制作用又受凝血酶影响。 Fg量的改变与血栓形成: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血浆 Fg量升高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吸烟史以及 Fg基因结构的改变又都影响其含量变化。血浆 F***平升高致血栓形成的机制,通常认为有以下几点:①通过高凝状态促血栓形成;②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③通过血压和血粘度减慢血流速度。研究发现,Fg β链的合成是构建完整 Fg分子的重要步骤,该区域某些序列改变会使人血浆 F***平轻度升高,而对于吸烟者,基因型则有更大影响。体外试验表明,这些序列的改变可影响肝脏核蛋白的结合以及 Fg基因转录,从而影响 Fg生成。意大利人群中的血栓病患者 F***平测试结果亦表明,男性吸烟者Fg明显升高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在非吸烟者中,女性Fg均值高于男性[ 2]。有资料表明,Fg 大于 5g/L 时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会增加 4倍。在研究寒冷天气致老年人因动脉栓塞死亡率增加的可能性这一课题时发现, -18 ℃2小时的寒冷可使血浆 F***平升高,老年人(66 ~71岁) ~, 年轻人(20 ~ 23岁) ~, 但Fg浓度的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浆量下降所致,与其合成机制改变无关[ 3]。文献报道,类胰岛素原分子浓度的升高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Mohamed 等[ 4]的研究表明类胰岛素原浓度与 Fg含量明显相关(r=) 。 Fg结构的改变与血栓形成:各种原因引起的Fg分子结构异常,均可影响 Fg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一般认为,Fg 结构改变导致血栓形成的机制可解释为:①对纤溶的抵抗增强;②凝血酶连接缺陷;③血小板聚集增加;④血粘度增加; ⑤凝块结构的改变。在凝血最后阶段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过程中,Fg结构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其聚合性和致血栓性。研究表明,在此过程

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fy51856fy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