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ch二烯和炔》.ppt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ch二烯和炔》
第一节 炔烃 p65
一 炔烃的命名
1 普通命名法
2 系统命名法
2-戊炔
3-叔丁基-4-己烯-1-炔
3-***-4-叔丁基-1-己烯-5-炔
3-***-3-丙基-1-戊烯-4-炔
子的周围,这种现象称为π电子的离域,以区别于一般烯烃或隔离二烯烃π电子定域。这样形成的键称为大π键或共轭π键。
上述体系又称π-π共轭体系,特点:电子云分布平均化,键长平均化,体系稳定
22
共轭效应 (Conjugative effect)
由于共轭体系(电子离域作用)的存在而引起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共轭效应,用符号C表示。
形成条件:共平面(碳sp2杂化);p轨道;p电子
23
性质:1. 键长平均化,内能降低,分子稳定
2. 沿共轭链传递; 强度一般不因共轭链的长度
而受影响
3. 当π电子云发生偏移时,出现交替极化
4. 分为静态共轭效应和动态共轭效应
共轭体系中,电子云传递的方向、强度取决于共轭体系的组成原子或基团的性质及组成形式。
共轭体系的分类:
斥电子共轭效应用+C 表示,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
24
共轭效应分为π-π共轭体系,p-π共轭体系、 σ-π超共轭体系、σ- p超共轭体系等。
π-π共轭
p-π共轭
P等-π
烯丙基游离基CH2=CHCH2·
P多-π
***乙烯CH2=CHCl
25
P空-π
烯丙基碳正离子CH2=CHCH2+
超共轭效应(σ-π超共轭与σ-p超共轭)
σ-p超共轭体系
σ-π超共轭体系
26
因σ-π共轭效应,σ-P共轭效应比π-π共轭效应和P-π共轭效应要弱得多,所以将其称为超共轭效应。通过氢化热数据可以说明超共轭效应是存在的。
CH3CH2CH=CH2 + H2 CH3CH2CH2CH3
氢化热
Z-CH3CH=CHCH3 + H2 CH3CH2CH2CH3
氢化热
CH3C=CHCH3 +H2 CH3CHCH2CH3
氢化热

可见,与双键碳相连的C-H键越多其超共轭效应越明显。
应当指出共轭效应常与诱导效应同时存在,同时影响着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和化学性质。
27
几乎不变
传导过程中正负电性交替出现
沿共轭链传递
共轭体系存在
共轭效应
3个碳原子后基本消失
总是正电性和负电性传递,传导过程中电性不变
沿σ链传递
基团电负性不同
诱导效应
电量
影响
电性影响
传导途径
产生
原因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比较
28
共振论(The Theory of Resonance):
1931-1933年, L. Pauling (.)提出 电子结构理论
CH2 = CH - CH = CH2
(经典价键结构式)
CH2 - CH = CH - CH2
+
-
-
+
CH2 - CH = CH - CH2
共振贡献结构
共振杂化体
(Resonance hybrid)
CH2 … CH … CH … CH2
离域体系的共振论表述法
29
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经典结构的叠加(共振)。共振杂化体。极限结构(共振结构)。
极限结构之间的共振(共同组成共振杂化体)。
电子或未共用电子对移动
30
写共振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3. .各极限式中配对的电子或未配对的电子数应是相等的,
,
,
互变异构
31
4)中性分子可表示为电荷分离式,但电子的转移要与原子的
电负性一致。
[讨论] 指出下列各对化合物或离子是否互为极限结构。
32
从结构判断极限式的相对稳定性的原则:
1. 满足八隅体的极限式稳定.
2. 没有正负电荷分离的极限式比电荷分离的稳定.
稳定性:(1) > (2)~(5) > (6) (7)
33
3)共价键数目多的共振结构较稳定
4)在满足八隅体电子结构, 但有电荷分离的共振式中, 电负性
大的原子带负电荷, 电负性小的原子带正电荷的共振结构较
稳定。
共振杂化体能量比参与共振的任何一个极限结构能量都低
共振降低的能量,称共振能 。 共振能越大,体系越稳定。
34
丁二烯的分子

《ch二烯和炔》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