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梅戏.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黄梅戏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09 级电子信息工程一班方宜兵 090104020004 一、黄梅戏简介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 黄梅调", 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 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 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被称为" 怀腔"或" 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 10 年(1921 年) 出版的《宿松县志》中, 第一次正式提出" 黄梅戏" 这个名称。“黄梅戏是我们国家戏曲剧种中流行较广的一个地方小戏, 它的历史虽然不像一些占老剧种那样的久远,但毕竟也有二百多年了,比起有些还不足百年历史的戏曲剧种来,黄梅戏可以说是既占老又年轻。也正是因为它年轻、底子也薄, 所以迫使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必需不断地向兄弟剧种和其他艺术门类学****学****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正是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大家的努力与拼搏, 近几十年来黄梅戏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提高和发展。二、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咸丰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 受当地戏曲( 青阳腔、徽调) 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 又从一种叫" 罗汉桩" 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 串戏" 。所谓" 串戏" 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 ,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 的情节比小戏丰富, 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第二阶段, 是从辛亥革命到 1949 年。这一阶段, 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城后, 曾与京剧合班, 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 蹦蹦戏") 的影响, 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 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 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 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 使之明快、流畅, 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 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 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 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 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第三阶段,是 1949 至今。 1952 年, 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 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 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 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三、安庆黄梅戏的艺术特色在剧目方面,号称" 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

黄梅戏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