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第 13 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
面事例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 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 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 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 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 形成鲜明对比。
2 、本文除了举例论证以外还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请在 课本上标记出来
3 、引导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发扬怀疑求真精神。
四、总结反思
二、导入
三、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I〜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
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 3〜12 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 3〜 5 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 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 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 6〜 10 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 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 学生的现状 c 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 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 提问: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 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 .提问:“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 《四书大学》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 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 .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 却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 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 .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
6 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 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 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 .提问:第 4 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 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 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 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 .提问: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9 .提问: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探测。
10 .提问:第 8 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 的观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