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最新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 3 页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缅怀、彷徨、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等词语。
2.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用现象为证,一用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例,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端,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而后,揭示其真正意义。结尾那么在此根底上,更加深刻地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局部〞。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第 6 页
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案例如:?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①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②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方案,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答案例如: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弊端在于“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答案例如: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方案的、积极的、
第 8 页
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如果不具备这些,也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它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例如: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三:①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②这是科学开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③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存一个疑心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和“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
第 8 页
‘用功’〞,这两句中的“格〞“用功〞都使用了引号,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案例如:相同。“格〞字加引号,起挖苦、否认效果。“用功〞加引号表示否认,暗示做学问时只埋头读书而无视动手实践,不是真正的用功。
2.第13自然段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是什么句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例如: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同时也是一个过渡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简析这片演讲词的主旨。
答案例如: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对世界有所奉献,表达了对中国年轻一代的良好愿望。
第 10 页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答案例如:①第2自然段:引用论证。引用“四书〞中?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②第3自然段: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里的话,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格物致知不是为探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③第4自然段:举例论证。证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④第8自然段:举例论证。列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了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⑤第11自然段: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列举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从反面论证科学实验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 10 页
⑥第12自然段: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缺少科学实验精神给学****带来的困难,再次论证了在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⑦正反比照论证:第3自然段(但是);第7自然段(只能……不可能……);第8自然段(不是……而是……);第9自然段(不是……它需要……是要有……)。一系列正反比照论证使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来源:]
(六)课外拓展,比照延伸
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最新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果冻
  • 文件大小1.87 MB
  • 时间2022-01-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