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一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 20
高一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  (共24分 )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一项是     (2分)
A.游说(shuì)        鞭挞(tà)          云气氤氲(yūn)
B.虫豸(zhì)           《赤壁之战》
C.《劝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说》            《赤壁之战》
D.《赤壁之战》 《劝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说》
二、阅读《过万重山漫想》中两段文字,完成13—17题。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记得我年轻时候,见过南宋北派山水画家夏圭画一个手卷《巴船下峡图》,画虽是木船,却大得很,船舱是两层楼,篙工舵师有十几个。那长篙短篙拄在礁石上,巨浪狂扑,船舷两侧,生死在毫发间情景,至今想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夏圭画是宋朝船,由南宋上溯两千年左右周秦时代,那时船自然要简陋得多,也许只有原始独木船了。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可是那第一个人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
5 / 20
再想下去。第一个穿过三峡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是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全程而已。折回和遇险____为探明三峡航道尽了力,____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遇险自己不会说,别人____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者、嘲笑、反对,嘁嘁嚓嚓地发议论,____上前拉一把。____,第一个穿过三峡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13.给文中空白处填上关联词,最恰当一项是     (2分)
 A.都     却     但     而且    于是
B.都     但     却     甚至    然而
C.却     并且   还     甚至    终于
D.却     并且   还     而且    然而
14.第一段中说“用独木船穿过三峡,简直难以想象”,对这句话理解错误一项是(2分)
A.这是因为周秦时代可能只有原始独木船。
B.这是因为周秦时代船要比南宋时代船简陋得多。
C.这句话说明在周秦时代一般人很难穿过三峡。
D.  这句话是说明在当时要穿过三峡简直是异想天开,完全不切实际。
7 / 20
15.第二段中说:“折回和遇险都为探明三峡全程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这里“精神负担”具体指什么?请指出理解不正确一项   (2分)
A.自己可能会像其他人一样再一次失败。
B.   穿越三峡可能要以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C.   如果失败自己就不能流芳百世,永垂青史。
D.  各种各样舆论给自己带来心理压力。
16.下列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一项是    (2分)
A.由《巴船下峡图》,人们可以想象第一个过三峡人穿越三峡时候是多么惊心动魄。
B.   作者写《巴船下峡图》用是描写手法,主要目是突出南宋时代比周秦时代条件好得多。
C.   第二段中说:“第一个穿过三峡人,绝对不是第一个。”这里两个“第一个”内涵是相同。
D.  这两段思路是由物质到精神,第一段强调客观条件简陋,第二段突出主观上拼搏,两部分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17.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主要意思。 (不超过35字)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劝学》中一段文字,完成18—21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 / 20
1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误一项是   (2分)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半步)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
D.蟹六跪而二螯    (蟹脚)
19.下列句子中都有“……者,……也”结构,请选出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一项(2分)
(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4)不同,(2)与(3)相同。
C.(1)与(3)不同,(2)与(4)相同。
D.(1)与(2)相同,(3)与(4)相

高一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112770869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2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