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阐述。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备
老师准备:搜集作者生平介绍,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差异方面的资料;搜集我国诺贝尔获奖者屠呦呦和莫言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体会务实科研的重要性。
学生准备:预****生字词、通读课文;课前考虑自己在课程学****中遇到的困难,准备课堂发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两个人物你们理解吗?谁能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大屏幕出示)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指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和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和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检查预****br/>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 埋没(mó)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到达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进步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四)整体感知课文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展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五)研读课文,学****论证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究;第二,探究应该有想象力、有方案,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理论才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rozn
  • 文件大小68 KB
  • 时间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