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10章 交变电流传感器精品课件 新人教.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考纲点击
备考导读
1. 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图象 Ⅰ
2. 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 Ⅰ
3. 理想变压器 Ⅰ
400 kV特高压输电,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则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将变为(  )
答案:A
收音机的变压器的原线圈有1 210匝,接在U1=220 V的交流电源上,变压器有两个副线圈.副线圈Ⅱ的匝数为35匝,副线圈Ⅲ的匝数是1 925匝.如果不计变压器自身的能量损耗,当变压器工作时,线圈Ⅱ A时,原线圈的电流I1= A.求线圈Ⅲ中电流和输出电压.(电流的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  2 A 350 V
实验十一 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实验器材
热敏电阻、光敏电阻、多用电表、铁架台、烧杯、冷水、热水、小灯泡、学生电源、继电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温度计等.
实验步骤
1.研究热敏电阻的热敏特性
(1)按图所示连接好电路,将热敏电阻进行绝缘处
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置于“×100”欧姆挡;
(2)先用多用电表测出烧杯中没有水时热敏电阻的
阻值,并记下温度计的示数;
(3)向烧杯中注入少量的冷水,使热敏电阻浸没在
冷水中,记下温度计的示数和多用电表测量的热
敏电阻的阻值;
(4)将热水分几次注入烧杯中,测出不同温度下热敏电阻的阻值,并记录在下表中:
次数
待测量
温度(℃)
电阻(Ω)
(5)根据记录数据,作出R­t图线,分析热敏电阻的特性.从而得出结论: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2.研究光敏电阻的光敏特性
(1)将光敏电阻、多用电表、灯泡、滑动变阻器按图所示电路连接好,其中多用电表置于“×1 k”欧姆挡;
(2)先测出小灯泡不发光时光敏电阻的阻值,并记录数据;
(3)闭合电源,让小灯泡发光,调节小灯泡的亮度使之逐渐变亮,观察多用电表指针显示电阻阻值的情况,并记录在表中;
(4)根据下表中数据,分析光敏电阻的特性
光照强度
无光照



电阻(Ω)
由表中数据可得结论:光敏电阻的阻值R随光照强度变化而发生变化,光照增强电阻变小,光照减弱电阻变大.
注意事项
1.热敏电阻、烧杯和温度计容易破损,实验中注意轻拿轻放.
2.烧杯中加水改变温度时,要等热敏电阻温度稳定后再测量其阻值.
3.光敏电阻、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比较小(6 V),实验中不要超过其额定电压.
误差分析
本实验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温度计和多用电表的读数.
(1)热敏电阻是传感电路中常用的电子元件.现用伏安法研究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特性曲线尽可能完整.已知常温下待测热敏电阻的阻值约4~5 ,杯内有一定量的冷水,其他备用的仪表和器具有:盛有热水的热水杯(图中未画出)、电源(3 V、内阻可忽略)、直流电流表(内阻约1 Ω)、直流电压表(内阻约5 kΩ)、滑动变阻器(0~20 Ω)、开关及导线若干.
(b)
(2010·全国卷Ⅱ)如图所示,一热敏电阻RT放在控温容器M内:为毫安表,量程6 mA,内阻为数十欧姆;E为直流电源,电动势约为3 V,内阻很小;R为电阻箱, Ω;S为开关. 已知RT在95℃时阻值为150 Ω,在20 ℃时的阻值约为550 Ω. 现要求在降温过程中测量在95~20 ℃之间的多个温度下RT的阻值.
(1)在图中画出连线,完成实验原理电路图.
(2)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①依照实验原理电路图连线.
②调节控温容器M内的温度,使得RT温度为95 ℃.
③将电阻箱调到适当的初值,以保证仪器安全.
④闭合开关. 调节电阻箱,记录电流表的示数I0 ,并记录________.
⑤将RT的温度降为T1 (20 ℃<T1<95 ℃);调节电阻箱,使得电流表的读数__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
⑥温度为T1时热敏电阻的电阻值RT1=________.
⑦逐步降低T1的数值,直至20 ℃为止;在每一温度下重复步骤⑤⑥
【解析】 (1)由于本实验只有一个可以用来测量或观察的电流表,所以应该用“替代法”的思维考虑用电流表观察保证电路的电阻不变,因此将热敏电阻、电阻箱和电流表串联形成测量电路.而且热敏电阻的95 ℃和20 ℃的阻值是已知的,所以热敏电阻的初始温度为95 ℃,则电流表数不变时电阻箱与热敏电阻的串联电路电阻保持150 Ω加电阻箱的初值之和不变,如果热敏电阻的初始温度为20 ℃,则电流表示数不变时电阻箱与热敏电阻的串联电路电阻保持5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 第10章 交变电流传感器精品课件 新人教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